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1月26日訊。退役軍人工作一頭連著軍隊、一頭連著地方,是一項政治性、政策性、系統性、關聯性很強的工作。近年來,濱海街道創新落實“楓橋經驗”,圍繞“真情子弟兵”服務品牌和“風采筑新功”激勵品牌,傾力打造全國百家退役軍人紅色精品服務站。通過構建獨具特色的退役軍人“全鏈條”基層服務體系,做到了“平時常來往、有事您說話、困難我幫辦”,轄區退役軍人幸福感、獲得感、榮譽感持續增強,榮軍愛軍氛圍濃厚,退役軍人服務工作走在全市前列。
建好“平臺”,凝聚“和諧力量”,做到“平時常來往”
濱海街道位于青島西海岸新區南部,陸域面積103平方公里,轄16個城市社區,退役軍人及其他各類優撫對象1906人。濱海街道作為全國唯一一個國家軍民創新核心區建設主陣地,是青島海防重鎮,有著擁軍愛軍、禮敬軍人的優良傳統,堅持以“真情子弟兵”服務品牌為引領,傾心打造濱海退役軍人服務站,努力為每名退役軍人“排除”后顧之憂。
建好陣地“搭平臺”。在街道、村(社區)兩級分別設立退役軍人服務站。街道層面,于2017年8月成立濱海街道退役軍人服務站,辦公面積120平方米,6名事業編制人員專職專責,實現了退役軍人服務機構有機構、有編制、有人員、有經費、有保障的“五有”“全覆蓋”,傾力為退役軍人提供貼心滿意的服務。社區層面,對16個社區服務站全面實施硬件提升工程,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建設,街道所有社區退役軍人服務站全部達到示范型服務站標準。投資約200萬元建成軍民融合教育基地等場所,真正把基層退役軍人服務站打造成退役軍人情感歸屬的“娘家人”、業務辦理的“一站通”、能力提升的“加油站”,成為退役軍人服務全面、全時、全方位、全周期的主陣地。
日常聯系“全覆蓋”。建立常態化聯系機制,通過入戶走訪、節日慰問、困難幫扶等方式,對所聯系的退役軍人每月見面、電話不少于一次,對困難退役軍人家庭實行一對一幫扶,“面對面”結對子,“心連心”拉家常,“手拉手”渡難關;印制“退役軍人服務聯系卡”,確保服務對象“人手一卡”,隨時隨地與聯絡員聯系溝通,反映訴求;建立街道黨政成員、村(居)干部聯絡工作制度,通過定期召開退役軍人座談會、不定期走訪等形式,及時傾聽退役軍人心聲,第一時間研究解決問題。南小莊村自主就業士官王某,因患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退伍后一直在原部隊駐地淄博的相關醫院進行治療,未能及時到安置部門報到,從而未領取自主就業一次性經濟補助。在走訪中了解到該情況后,服務站積極溝通區退役軍人事務局,派專人3次赴王某原服役的淄博、濟南等地的部隊及醫院調查取證,并以最快的速度申請資金,將5.4萬元一次性經濟補助補發到位,切實幫助其解決生活困難。
紅色引領“聚民心”。始終堅持每一名退役軍人黨員都是一面旗幟,每一個退役軍人黨支部都是一個戰斗堡壘的發展理念,在西海岸新區率先成立退役軍人黨支部,現有黨員36名,研究印發《濱海街道2021年退役軍人黨員教育培訓工作實施方案》,通過組織開展退役軍人黨史學習教育、重溫入黨誓詞、燈塔大課堂等不同形式的教育培訓,引導轄區退役軍人黨員“講黨性、顧大局、守規矩、重品行”,堅守本色、再立新功。組織30余名抗美援朝、對越反擊戰等老兵觀看《長津湖》影片,講述曾經在戰場的動人故事,繼承光榮傳統,賡續紅色血脈,積極發揮退役軍人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團結引領退役軍人勇當新時代的追夢人。
當好“前臺”,凝聚“創新力量”,做到“有事我辦好”
結合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打通了退役軍人與街道之間聯系的“雙向通道”,真正讓退役軍人及家屬少跑腿、好辦事。
幫扶救助“解憂困”。搭建困難救助“綠色通道”,在街道慈善會設立“真情子弟兵”專項基金,對困難退役軍人家庭實施專項救助。截止目前,已精準救助困難退役軍人家庭30余戶,發放救助金20余萬元。積極探索“政府主導、企業履責、社會參與、共同服務”的市場化就業模式,通過每年年初、年終組織專場招聘會和勞動技能培訓,設立專屬崗位和創業基金,為130余名退役軍人提供工作崗位。
行政服務“零等待”。針對退伍軍人居住場所分散、辦事通勤時間較長等問題,創新開發建設全省首個退役軍人信息化服務平臺,為退役軍人提供業務咨詢、投訴建議、政策宣傳、辦事指南等共8項“指尖上的服務”,退役軍人們隨時隨地即可通過手機查閱相關政策文件和反映訴求要求。針對反映的問題,街道采取“申請-協調-處理-反饋”的閉環管理模式,確保退役軍人服務工作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項。
專屬服務“店小二”。深入踐行“店小二”服務理念,街道便民服務大廳專設退役軍人服務窗口,現場公布業務人員微信二維碼,退役軍人可添加為微信好友,由業務人員提供“一對一”式服務,全面優化辦事流程、簡化辦事材料、細化辦事指南,讓退役軍人辦理業務“最多跑一次”。為更快、更好地為退役軍人創業就業、辦理業務提供服務,積極推行“非工作時間服務制度”,退役軍人服務站、服務窗口實行雙休日預約服務、午間服務和延時服務,公布24小時服務電話,退役軍人事撥打公布的電話實行周末、節假日預約服務,徹底解決了退役軍人辦事“上班時間需請假辦、休息時間辦不了”問題,提升政務服務便利化水平,增強退役軍人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搭好“舞臺”,凝聚“發展力量”,做到“新區大家建”
打造“風采筑新功”激勵品牌,鼓勵退役軍人勇當時代弄潮兒,凝聚起“退役不褪色,建功新時代”的磅礴力量。
榮軍優待“再提升”。今年上半年,宣傳發動轄區50余家成員單位加入青島市“榮軍聯盟”,建立了三沙路社區“榮軍一條街”,涉及餐飲住宿、醫藥健康、汽修商超等行業,為現役軍人及退役軍人提供不低于9折的消費打折優惠、就業指導等個性化服務,真正讓退役軍人感受到實實在在的關懷和福利,進一步增強退役軍人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志愿隊伍“再壯大”。青島中鐵世博城坐落于濱海街道范圍內,每年舉行博鰲亞洲健康大會、東亞海洋合作論壇等近40場國內外大型展會,服務保障任務較大。在街道的鼓勵和支持下,街道退役軍人自發成立50余人的“濱海子弟兵志愿服務隊”,目前已組織800余人次參與到安保維穩、中鐵展會、大珠山杜鵑花會、抗擊疫情等志愿服務中,并涌現出奮不顧身跳海救人的網格員畢吉運、十年如一日照顧孤寡老人的新區優秀退役軍人王本亮等先進事跡,為新區經濟社會發展貢獻了積極力量。
文化內涵“再豐富”。為更好的激發退役軍人的軍旅情懷,在濱海街道和諧大院特別打造了退役軍人風采廳和活動室,以“濱海子弟兵”、“軍旅魂”、“山海情”三大主題板塊,集中展示濱海子弟兵現役時和退役后的先進典型,并為退役軍人開展座談交流、心理咨詢等提供了專屬場所。圍繞“風采筑新功”品牌,自主開發設計了文化T恤、雨傘、汽車掛件、抱枕等文創紀念品,設定積分累計獎勵方式,退役軍人參與志愿服務、公益活動等均可增加一定積分,勞動模范、見義勇為等先進事例也給予積分獎勵,積分定期兌換文創紀念品,并作為年度“最美退役軍人”評選依據。
通過凝聚整合退役軍人力量,濱海街道推動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協調、軍地合力、社會參與”的退役軍人工作格局,連續多年被評為青島市擁軍優屬先進單位。自2017年至今,未發生一起退役軍人越級信訪事件,并接待山東省內11個地市和北京、貴州等多個省市退役軍人服務機構前來考察學習。濱海街道“真情子弟兵”慈善救助項目被評為2019年度“青島慈善創新獎”。2020年,街道退役軍人服務站被評為青島市首批星級退役軍人服務站和全國標桿示范型退役軍人服務站。2021年,濱海街道退役軍人服務站被評為“全國百家紅色精品退役軍人服務站”,宣傳片《滄海情深、兵民同心》已在國家退役軍人事務部官方平臺播放。(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德銀)
責任編輯:劉錕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