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2月2日訊 近日,海泊河33號地塊C區發布了招拍掛公告,標志著這一歷史遺留10余年的問題徹底解決。據了解,2016年8月,該項目作為歷史遺留問題補錄到“兩改”遺留項目用地范圍,其中A、B區達到“凈地”條件,按照“項目招拍掛”程序辦理了供地,C區因歷史遺留問題,一直未達到“凈地”條件。今年,市北區城建局深入推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統籌協作、多點發力,發揚“釘釘子”精神,啃下了這塊難啃的“硬骨頭”。
歷經30多次溝通談判
鑒于上世紀90年代海泊河兩岸改造過程中對相關權利單位造成了部分權益損失,且海泊河33號地塊改造項目C區部分用地為相關權利單位用地,十余年來,相關權利單位一直訴求解決其權益,致使土地權屬問題遲遲無法解決。土地出讓須與相關權利單位簽訂收地協議,該單位主張C區土地收益全部歸其所有。
為妥善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市北區城建局成立了由主要領導親自掛帥、頂格協調的工作專班,通過查閱大量歷史檔案資料、走訪相關權利單位,自2020年5月開始,市北區城建局與相關權利單位開始了為期9個多月的艱難談判。在這9個多月時間里,市北區城建局與相關權利單位談判30余次,只要有機會約談到公司相關負責人,無論是中午、晚上或是休息日,市北區城建局主要領導、分管領導及相關科室人員都會積極與之談判。

一開始,相關權利單位負責人談判意愿比較消極,市北區城建局工作人員屢次吃了“閉門羹”,不斷碰壁,卻從不退縮。轉換思路、轉變切入點……在專班人員的堅持下,海泊河33號地塊改造項目C區的談判開始慢慢進行,每次談判,專班人員都會認真和相關權利單位講清政策依據,通過政策法規讓相關權利單位明白提出訴求的不合理性。
歷經30余次的不懈溝通談判,雙方最終達成一致意見并確定了簽訂協議的內容,為海泊河33號地塊C區土地出讓打開了關鍵關口。
完成凈地,頂格協調向前推進
在海泊河兩岸改造過程中,歷史遺留600余個房產權屬“空掛”在海泊河33號地塊C區上,導致C區土地長期未實現“凈地”。在市住建局、市自規局的指導下,市北區城建局會同房管部門成立了“空掛”產權注銷專門工作小組,開始了漫漫而緊張的注銷路。
為盡快完成工作任務,注銷工作小組加班加點,逐個查詢600余個產權證的詳細信息,并匯總成冊。根據相關要求,該部分房屋需提供拆遷協議、產權人身份信息等材料才能完成注銷手續。注銷工作小組不停奔波于市級相關部門,逐戶查詢拆遷補償檔案和戶籍信息,但因歷史久遠,部分產權證、協議和身份信息仍無法落實。針對存在問題,市北區城建局主要領導頂格協調,多次赴市不動產登記中心溝通協調,針對無法落實的檔案材料逐類提出注銷方案,最終于今年3月初全部完成了600余個“空掛”產權證的注銷工作,具備了土地出讓的硬性條件。

齊頭并進,壓縮辦理時間
在推進海泊河33號地塊C區土地出讓的過程中,市北區城建局變串聯為并聯,同步進行土地出讓的前期手續辦理。由于海泊河33號地塊C區位于老城區,周圍的建筑已經成型,C區地塊的控規涉及住宅光照問題,需要進行多輪測算以防遮擋周圍樓體的光照。
為加快控規調整,市北區城建局召集測繪單位、設計單位等,逐戶逐個進行實地測算,發現問題就立即調整方案,再會同規劃部門開會討論研究,經過6個多月的上會討論以及10余次的方案調整,最終確定了海泊河33號地塊C區的控規方案。多項工作齊頭并進、有的放矢,加快了C地塊的土地出讓進度,縮短了土地出讓時間。
市北區城建局一班人兵分幾路、共同用力,一步一步解決了海泊河33號地塊C區的歷史遺留問題,解開了這個歷時多年的“死疙瘩”,一個個看似無法打破的關節點被打通,一個個以前看似難以逾越的難關被攻克。這漫長的征途,是市北區城建局這一批城建鐵軍作為城市守護者鐵一般的執行力與行動力的見證。

據了解,海泊河33號地塊C區規劃建設住宅,同時還將配建配套幼兒園,項目建成后將進一步提高市北區的城市品質。(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余瑞新 通訊員 宋慧)
責任編輯: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