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業工作人員張貼垃圾分類海報。
今年以來,西海岸新區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垃圾分類工作機制,構建起了“黨建引領、政府支持,專業指導、全民參與”的良好格局。社區作為垃圾分類重要戰場,自是肩負重擔,它們如何破解分類難題,各顯其能引領居民一起參與垃圾分類?
康橋首府小區
當義工得積分換禮品
“每個小區擺放的垃圾桶都不少,分類也很明確,但居民投放垃圾還是完全看心情,分類桶形同虛設,我們也犯難,因為就算一人盯一個桶,也盯不過來啊。”提起垃圾分類,隱珠街道世紀二居社區書記徐春英就沒了脾氣。
如此棘手,怎么辦?
“沒有人跟獎勵過不去啊,各種辦法里,物質獎勵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徐春英告訴記者,他們正在招募社區固定義工和臨時義工,包含垃圾分類分揀員、監督員,只要義工參加活動就有積分拿,積分不僅可兌換肥皂、洗手液等日常生活用品,還可以兌換家政服務、剪紙課、音樂課等。
其中,年過七旬的張玉娟就是該社區已招募到的一位固定義工。初見時,她正弓著身子挑揀著廚余垃圾桶內的快遞盒子。“大娘,您在這忙啥呢?”記者好奇,也把頭伸向垃圾桶。“撿‘寶貝’呢。”老人哈哈笑了兩聲,抬頭說。
老人拎著半包“寶貝”找了個樹蔭坐下,慢慢說道:“以前是退休了沒事干,遛彎的時候愛順手撿點紙殼子、酒瓶子,攢著賣錢,全當找個事干,后來興起了垃圾分類,這事特別對我胃口,很有成就感。”
“我們活用了城市社區黨組織服務群眾專項經費,通過‘擔任義工—志愿服務—累積積分—兌換獎勵’的方式,引導居民群眾主動參與到社區垃圾分類等工作中來,將大家‘冷眼看’的態度變成‘熱心干’。”徐春英說,下一步,他們還將依托“社區益家”積分管理系統,實現注冊、招募、計分、兌換、評價、意見反饋線上一站式操作,讓關于垃圾分類的活動明晰化、積分可視化。
尚景嘉園小區
垃圾分揀員定時分揀
早上7點半,紅石崖街道尚景嘉園小區的垃圾分揀員張術華準時來到小區垃圾分類投放處,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只見他麻利地將分揀墊鋪開,然后從隨身的工具包里掏出手套、長夾子,又從寫著“其他垃圾”的垃圾桶內拎出一個塑料袋,將化妝品瓶、紙巾等垃圾挑揀出來重新分類,不到5分鐘,塑料袋內的垃圾就重新分揀完畢。
“自從實施垃圾分類后,小區居民們也逐漸養成了分類習慣,我的工作就是和垃圾打交道,對大家分類還不太到位的垃圾進行二次分揀,也就是居民的垃圾重‘翻’一遍。”張術華低著頭,邊忙活邊說,“一開始,很多居民不理解,還有因此生氣亂丟的、故意不分的。但慢慢的,大家看到我們一天兩次的努力分揀,也都越來越自覺了,這點令人欣慰。”
“這個小區內不光有專門的垃圾分揀員,還有負責巡查和指導的垃圾分類專員、指導員,大家一起努力為居民逐漸樹立起了垃圾分類的意識和習慣,從而推動了小區垃圾分類工作良性開展。”紅石崖街道垃圾分類管理辦公室工作人員薛洪密告訴記者,該小區的分類人員根據職責分工配備不同顏色的“裝備”(馬甲、太陽帽、徽章、臂章),加強小區垃圾分類的氛圍,并在每處投放點設置了專員和指導員的A、B角,確保人員輪休不影響每日分類工作。
除此之外,分類投放點還設置了太陽能“語音播報器”,自動循環播放垃圾分類知識;每個垃圾桶上張貼了“反光貼”,確保夜間出桶安全;桶旁設有免洗洗手液,方便居民使用。
海韻麗都小區
保潔分揀一體化管理
記者探訪時發現,雖然“垃圾分揀員”的設立已不算新鮮事,但在西海岸眾多小區也不是標配。
“在我們小區,保潔員就是分揀員,物業人員就是宣傳員和指導員。”海韻麗都小區的物業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衛生保潔員和垃圾分類分揀員“一體化”的想法,源于堆放在垃圾桶外的垃圾。此前,該小區作為西海岸垃圾分類試點小區,垃圾分類辦公室的工組人員入駐幫扶,開展了分桶、分垃圾袋、積分兌換等活動,居民積極性很高。但自從辦公組撤離,大家的分類“弦”就松了。
“為了給居民重新‘上緊’垃圾分類這根弦,我們不僅給垃圾桶安上踩踏板,還要求保潔員每天在清理散落垃圾的同時,將桶內未分類的垃圾重新分類。”物業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公司也制定了相關制度,讓工作都有章可循。此外,物業公司還會定期給保潔員做分類培訓,一來可以提高保潔員的工作效率,二來可以讓保潔員以“嘮家常”的方式將分類知識和行動力傳給居民,加深分類意識。
“現在很多社區都或多或少有著業主不配合的情況,如果工作人員上前講解,丟給保潔員、分揀員一句‘我交垃圾處理費了啊,這事就得專人專干’就走了。”區城管局垃圾分類管理科負責人楊益杰告訴記者,但這樣的情況還是屬于少數,多數小區居民還是愿意配合的。
垃圾分類要持續深入,需要市民的共識與自覺。接下來,西海岸將通過全方位、立體式的宣傳,繼續在全區營造“垃圾分類、全民行動”的氛圍,讓垃圾分類做到“人人知曉、戶戶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