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守根,醫學博士,紐約大學醫學中心博士后,副主任醫師,青島大學附屬醫院胃腸外科副主任,任山東省胃腸腫瘤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入選醫院“英才計劃”項目人才工程,青島市優秀青年醫生。2020年,作為第20批中組部團中央博士服務團成員,掛職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五師醫院黨委委員、副院長。

為生活在邊境線上的哈薩克牧民送醫送藥
總有一些事,在人生長河中刻骨銘心,隨時光沉淀而愈發璀璨;總有一些鏡頭,在腦海中不經意間會再次打開,瞬間將心中的溫暖點燃。
對曹守根來說,日近隆冬,他想起了往事,想到了艾爾肯·別克。
2020年12月20日,在新疆博樂市一處餐廳的包廂內,有人唱起了一首動聽的哈薩克族民歌。
歌者,是來自溫泉縣的哈薩克族牧民艾爾肯·別克和他的妻子友旦。
這首歌是獻給曹守根的。得知他將要返回青島,夫婦倆專程來看他。
曹守根與艾爾肯·別克一家相識于2020年4月26日,那時,曹守根與五師醫院的醫療小分隊一行人一起來到溫泉縣,開展“為牧民送健康”活動。
艾爾肯·別克一家住在距離溫泉縣城50公里外的冬窩子里,方圓幾十公里,只有他一家住戶。輾轉來到艾爾肯·別克家后,曹守根了解到他家經濟條件相對困難,夫妻兩人又都患有高血壓。看著簡陋的家庭環境,再看看這對夫妻淳樸的面容,曹守根萌生了幫助這家人的想法。
一個月后,當曹守根再次來到他家時,送去了自動電子血壓儀和電冰柜,用于改善他們的生活條件。
歌聲在飄蕩,盡管聽不懂歌詞,但那曲調婉轉中透出的深情,讓曹守根感覺自己“快要被融化了”。
告別的時刻,艾爾肯·別克握著他的手,一再地問:“還來嗎?”

醫者仁心為愛援疆,技術精湛精益求精
2019年12月31日,青大附院胃腸外科副主任曹守根作為中組部第20批博士團成員來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五師醫院,開始了為期一年的援疆工作。
2020年的第一天,他走遍醫院的角角落落。他想,對自己未來一年里朝夕相伴的醫院有一個全面的認識。
上班的第一天,曹守根就主動找到五師醫院院長劉新權,談了自己在這一年里將要開展的工作。緊接著,他便來到臨床一線各科室,與外科、手麻科、病理科和影像科的科室醫護人員交流溝通,掌握各學科建設情況。
來之前,曹守根查過資料,新疆是胃癌和結直腸癌等胃腸惡性腫瘤的高發地區,而更讓人痛心的是,這里胃腸道癌癥的早期發現率遠低于東部地區。
在走訪交流中,曹守根了解到,以往需要進行手術治療的胃腸惡性腫瘤患者絕大多數都會轉往上級醫院治療。分析其原因,并非因為本地無法開展這類手術,而是因為胃腸惡性腫瘤手術技術難度大、術后的管理相對繁瑣。為確保治療效果,醫院只能讓患者轉院。轉院,一方面增加了患者的治療成本。另一方面,大量患者的轉診流失,也造成了醫護人員在胃癌、結直腸癌治療水平方面的醫治水平無法提高,形成了惡性循環。
此時,曹守根對自己來援疆的意義,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感受到了身上的使命與擔當。
“中組部、共青團中央博士服務團伴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已經派駐了20批成員。20年里,他們為西部崛起、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撐。現在,這也成為了我的一份責任。”
在曹守根來五師醫院后開展的手術中,有多項填補了博州的技術空白,其中一項,他使用的是自己的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黎介壽發明的“黎氏滴水雙套管”,為患者進行腹腔膿腫穿刺引流。
當時五師醫院普外科醫生張迪就在手術現場。“患者當時的身體條件如果進行開腹手術清除腔內炎癥,發生并發癥的幾率很大,而且患者家里經濟條件比較困難。向曹博士求助后,他就用手工制作的‘黎氏滴水雙套管’,在局部麻醉條件下,為患者病灶部位進行膿液引流。如果不是親眼所見,我真是無法想像,只用簡單的注射針管稍加改造,就能一舉解決患者的痛苦。”
2020年9月,五師醫院收治了一位86歲的老人,被診斷出結腸癌,合并心功能不全、I型呼吸衰竭、糖尿病等疾病,同時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植入,起搏器曾發生多次感染。老人就診于多家醫院,考慮到老人年齡大、合并癥多且嚴重,均被拒絕手術治療。當老人家屬打聽到第五師醫院有中組部的博士服務團成員進行醫療援疆工作,慕名到五師醫院就診。帶領普外科組織了MDT討論,并進行了一周的術前預康復。曹守根副主任醫師帶領普外科團隊歷時3個小時順利完成了腹腔鏡下根治性右半結腸切除術。耄耋老人平安渡過手術期,這是五師醫院運用多學科診療模式(MDT)、微創手術、加速康復外科管理方法的充分體現。五師醫院通過MDT多學科診療模式和加速康復外科實施,完成了高齡患者手術,這也是博州地區歷年來年齡最大的一位胃腸腫瘤手術患者。
一周后,這位五師醫院普外科歷年來收治的年齡最大的一位手術患者順利出院,為今后高齡患者的外科手術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曹守根對于專業提升有著癡迷般的執著,他常說的是,醫學技術進步日新月異,學習永遠在路上。正如醫學家裘法祖老先生所講: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學問要不知足。年輕醫生只有通過不斷學習,追蹤醫學最新進展和新技術,才能為患者提供最優質的醫療服務。

助力人才梯隊建設,打造帶不走的醫療團隊
在述職報告中,曹守根談道,“學科建設是醫院發展基礎工程,要常抓不懈,人才梯隊建設是學科建設的重中之重。”邊疆醫院普遍存在醫療隊伍梯隊不合理,年齡、學歷、職稱等出現斷層現象,是醫院持續發展的瓶頸所在。醫療援疆如何實現從“輸血”到“造血”是一個重要課題,加強人才梯隊建設是實現這一過程的重要途徑。以腹腔鏡、機器人手術為代表的胃腸腫瘤微創手術,是近二十年來重大的醫學進展。傳統胃腸惡性腫瘤根治手術需要開腹,切口長度達20cm, 手術創傷大、疼痛劇烈、花費大、并發癥發生率高,術后恢復慢。而腹腔鏡胃癌、結直腸癌根治術,具有美容、創傷小、疼痛輕、恢復快的優點,而長期腫瘤效果和開腹手術無差別,已經成為一種主流手術。
胃腸腫瘤腹腔鏡手術對技術和團隊配合要求高,由于邊疆基層醫院缺乏系統的培訓體系,常常無法獨立開展此類高難度手術。針對現狀,從理論宣教入手,通過“如何做一名優秀的腹腔鏡手術助手”“腹腔鏡胃腸手術醫護配合”“腹腔鏡胃癌手術幽門下區淋巴結清掃的技巧”“腹腔鏡手術中的意外情況及處理技巧”等理論授課,將腹腔鏡手術的優點、難點和- 22 - 疑點一一進行闡述。小到最基礎的穿刺器置入,大到淋巴結清掃的質量控制。理論武裝頭腦,帶著理論進行干式訓練,在手術帶教中實踐升華。最初的十余例手術演示,由曹守根作為主刀,術前通過學習手術視頻、復習解剖知識做好知識儲備;術中針對手術難點、疑點以及可能的“陷阱”一一講解;術后再組織科室所有醫護人員進行手術復盤,由團隊年輕醫生講解, 鞏固提高。待團隊配合成熟后,在保證手術質量前提下,退到第一助手或者扶鏡手,把主刀機會讓給科室團隊成員,逐步磨合提高,目前已經把普外科打造成了一支帶不走的優秀的胃腸微創手術團隊。
“一年來,在五師醫院無一例胃腸惡性腫瘤手術病人轉診。所有68臺手術全獲成功。同時,在治療過程中變短期輸血為長期造血,為五師醫院打造了一支永遠帶不走的優秀胃腸外科團隊。”在述職報告中寫下這段話時,曹守根說,他覺得無比自豪。
帶領當地年輕醫生開展腹腔鏡胃腸腫瘤微創手術
他帶著熱情和愛心,更將青大附院先進的經驗和技術一起帶到了兵團第五師醫院。在新疆一年,他與團隊總計開展了200余例的普外科手術,其中包括68例腹腔鏡胃腸腫瘤微創手術,成立了當地第一支胃腸腫瘤MDT團隊,開展了當地第一例腹腔鏡減重代謝手術,創下了當地最高齡胃腸腫瘤患者腹腔鏡手術紀錄,帶領當地團隊熟練開展加速康復外科技術…….
因為曹守根的杰出表現,他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評為“來兵團服務鍛煉優秀博士”、被第五師評為“對口援疆先進個人”、被聘為“第五師醫院”“第九師醫院”特聘專家等。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曹守根說,通過一年多在邊疆地區的鍛煉學習,升華了思想覺悟,提高了政治站位,“兵團精神”“軍墾精神”將其熏陶,為今后工作提供了精神動力和食糧。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一年的技術幫扶工作,礪煉了醫者初心,踐行了醫者使命,為當地留下了一支帶不走的優秀醫療技術團隊。作為一名援疆人員,和當地干部群眾朝夕相處、精誠合作,建立了深厚的友誼,結下了難舍的真情,收獲了當地各族群眾的口碑,為青大附院贏得了榮譽。
為青島大學附屬醫院和第五師醫院搭建學術交流平臺
據記者了解,青島大學附屬醫院對新疆當地的持續性幫扶工作依然在繼續,今年7月30日,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五師醫院加盟青島大學醫療集團簽約暨揭牌儀式在第五師醫院雙河院區舉行。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各項事業將持續健康發展,并不斷做大做強,將第五師醫院發展成為一所集團放心,人民滿意的優秀醫療機構,助力集團學科發展、技術提升、人才培養、遠程協作等領域做出積極探索和實踐。
“這一年,我能在新疆、在五師雙河市鍛煉學習,磨練了我的意志,升華了我的思想,提升了我的綜合素質,施展了業務能力,服務了邊疆百姓健康。這是緊張而充實的一年,一年援疆路,一生援疆情。若有召,我必回。”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正是曹守根以及千千萬萬個像曹守根大夫一樣的人,用專業、才華、醫者仁心,讓“愛”像種子一樣,撒向邊疆,撒向祖國的萬里河山,在各族人民的澆灌之下,共同開出五彩斑斕的碩果。(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李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