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創外科具有創傷小、疼痛輕、恢復快的優越性,可以最大程度體貼患者、減輕患者的痛苦。從今年5月帶隊抵達西藏日喀則市桑珠孜區的那一刻開始,由青島市市立醫院東院普外一科主治醫師劉璞擔當隊長的青島市第七批醫療援藏隊,便著手開展了一系列微創外科技術的普及和推廣工作。如今,日喀則地區外科治療正在全面進入微創新時代。
劉璞(左一)和團隊完成微創外科手術。
下大力氣補齊外科短板
來到日喀則后,劉璞負責桑珠孜區人民醫院外科主任工作。克服高原反應帶來的身體不適后,他在報到的第二天便全情投入到了工作中。桑珠孜區人民醫院是一所二級醫院,醫院的基礎設施落后,人力資源嚴重不足。對外科而言,外科手術風險大,需要外科醫生、麻醉師、護理等多部門通力協作才能完成,并最大程度保障術中患者的安全。通過對醫院和科室系統的評估后,劉璞發現這里尚未具備外科手術的技術力量和綜合診治水平。于是,他立志要在援藏的180多天里,盡快將先進的技術帶到日喀則,將青島市市立醫院成熟的合理化流程帶到日喀則。
劉璞帶隊查房。
接下來這半年來,劉璞通過組織開展外科麻醉等科室教學、協調院級采購手術儀器設備,終于在外科接連成功開展了多臺腹腔鏡微創腹部外科手術。
首架“天路”授之以漁
今年8月17日,一場特別的教學直播在青島市市立醫院和桑珠孜區人民醫院間展開。在劉璞與青島和日喀則兩地政府及醫院的努力協調準備下,成功開展了日喀則地區的首次手術現場直播教學。直播中,“主播”是青島市市立醫院東院普外一科、麻醉科及手術室的醫護人員,在保護患者隱私的前提下,將一例腹部疾病微創手術治療的過程、麻醉圍手術期觀察、手術室護理標準化流程等直觀地展示給了日喀則市的外科醫護同行們。
當天的直播教學現場。
兩地醫療護理專家們圍繞微創外科技術紛紛發言,充分溝通交流,在當地引起不小的反響,并取得醫患廣泛好評。此次利用遠程會診中心進行首次腹腔鏡手術教學直播,是山東醫療援藏的一個創舉,也是綜合開發利用遠程會診中心的一大實踐,將寶貴的醫療技術毫無保留地留在了日喀則的土地上。
劉璞接診藏族群眾。
大醫精誠苦中樂,義無反顧心志恒。援藏期間,劉璞完成門診診療約600人次、住院患者手術100余例。此外,他還積極參與桑珠孜區所屬各鄉鎮的幼兒健康體檢、農牧民體檢等工作,共計完成體檢約1000余人次。“援藏工作,是我人生中難得的一次體驗;援藏工作,是魯藏兄弟情誼的延續。”青島市第七批醫療援藏隊隊長劉璞說。
觀海新聞/青島晚報 記者 于波
編輯:欒丕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