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9月20日訊 榮光與共,溫暖常在。2020年9月20日,在全國第十八個公民道德宣傳日到來之際,“弘揚道德之光,凝聚發展力量”——城陽街道首屆“陽光榜樣”道德模范頒獎典禮在城陽區大劇院隆重舉行,130個“閃亮的名字”共同凝聚起時代新風的精神偉力。以榜樣為鏡,向榜樣看齊,他們心懷大愛、無私奉獻,他們踐行信仰、播種希望,他們是新時代最可愛的人,他們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征程上的典型引領,榜樣力量。
三年來,城陽街道深入推進“陽光城陽”建設,陽光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陽光發展生態朝氣蓬勃、活力迸發,形成了“人人傳播陽光,事事體現陽光、處處充滿陽光”的生動局面,打造出一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立德樹人、德行天下的精神家園。當前,“陽光城陽2.0”已壯麗開篇,城陽街道上下將以“陽光黨建”為引領,以“陽光榜樣”為目標、為旗幟,為加快建設陽光城陽、建設青島內聯外通的中央活力區匯聚起強大的精神合力。
致敬城市之光,彰顯城市溫度
每個人都可能是一束光,照亮身邊的我們,溫暖一座城市。一個個閃亮的名字背后所書寫的,是不畏犧牲、舍己為人的英雄膽色,是執著奉獻、為國為民的熱血初心,是勇立潮頭、敢為人先的責任擔當,是樂己渡人、誠以養德、上慈下孝的薪火傳承……偉大來自平凡,平凡造就偉大,向我們身邊的城市之光致敬,于平凡生活中發現更多鮮活的、有熱度有溫度的至真至善至美的榜樣,進一步凝練提升街道在《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落地實施以來的發展成果,是此次“陽光榜樣”道德模范評選的組織宗旨與核心要義。
據了解,通過精心組織與嚴格把關,此次“陽光榜樣”道德模范評選活動共評選出助人為樂模范19個,包括青島紅十字藍天救援中心、后田社區關愛志愿隊“陽光公益服務團隊組織”2家、李霞等“陽光志愿者”5名、季德金等“最美夕陽紅”8名、李啟夏等“陽光好鄰居”4名;紀毓波等見義勇為模范4名;誠實守信模范12個,包括潘強等“陽光創業能手”8名、青島萬科物業服務有限公司等“陽光物業公司”4家;敬業奉獻模范62名,包括李延照等“陽光黨員”5名、紀家俊等“陽光社區工作者”11名、袁文祥等“陽光職工”10名、孫淑芹等“陽光教師”12名、李展鵬等“陽光青年”4名、南心等“陽光少年”6名、王曉波等“陽光軍屬”5名、紀毓敏等“陽光退役軍人”9名;孝老愛親模范33個,包括郝梅香等“好婆婆好媳婦”22名;劉秀滿等“陽光家庭”11戶。
共筑時代新風,共享美好生活
這個時代總有一些人,心懷夢想、砥礪前行;這個時代總有一些情懷,涌動著對遠方的渴望和對生命的關照。而在城陽街道,在這座日新月異而遍灑陽光的時尚都市里,這些人無處不在閃現,是那么地真實;這些情懷無時不在綻放,是那么地真切。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陽光榜樣’道德模范評選,是扎實推進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陽光城陽’建設不斷向實踐化、實體化、實效化邁進,為建設青島內聯外通的中央活力區增效賦能的具體舉措。這些模范事跡感人至深、催人奮進,我們要向他們學習,讓典型的示范、讓榜樣的力量、讓陽光的理念凝聚起發展的思想共識。”城陽街道黨工委書記徐奎旺在頒獎典禮致辭中表示。
據悉,以此次評選為契機,城陽街道在為“陽光榜樣”道德模范頒發純銀紀念牌的同時,還將發行以“陽光榜樣”為原型的個性化郵票和集郵冊,錄制“陽光榜樣”宣傳片,使“陽光榜樣”精神得到更全面地宣傳,受到更誠摯地尊重,激發并營造更廣泛地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社會效應,共筑時代新風,共享美好生活。
人物故事:柔肩擔道義 大愛植厚德
今年67歲的劉秀滿,是城陽街道前旺疃社區的一位普通婦女,十多年來悉心照顧車禍致殘的大伯哥,譜寫了一曲感人至深的親情頌歌。
67歲的劉秀滿,步履也已略顯蹣跚,走進大伯哥臧延君的房內,為他擦手擦臉,動作嫻熟而自然。在15年的時間里,這樣的情景不知重復過多少次……
大伯哥臧延君今年86歲,年輕時因家庭貧困,一直沒有成家。十幾年前,在從事環衛工作時,不幸被垃圾車撞傷,造成肋骨、腳骨多處骨折。面對這樣一個年逾古稀、無兒無女、被傷痛折磨的老人,劉秀滿夫妻倆二話不說就把大伯哥接到了家里,主動擔負起照顧大伯哥的責任。
最初的幾年,臧延君臥床不起,生活難以自理。吃喝拉撒都要在床上解決,一日三餐全靠一勺一勺地喂。那時候多半都是丈夫親手照料。劉秀滿則是每天變著花樣做可口的飯菜,清洗衣被,為大伯哥做康復按摩。就在大伯哥生活剛剛有轉機的時候,厄運又一次降臨,劉秀滿的丈夫被確診為肺癌晚期,這對劉秀滿和大伯哥都是沉痛的打擊,丈夫可是家里的頂梁柱啊。
丈夫病重期間,劉秀滿兩頭奔波,既要照顧住院治療的老伴,又要照料獨居在家的大伯哥,幸好還有兒子兒媳的支持和幫助。丈夫與病痛抗爭了一年多后,還是走了。臨終前,丈夫拉著劉秀滿和孩子們的手,囑咐他們照顧好命苦的哥哥。
丈夫走了,大伯哥怎么辦,劉秀滿徹夜難眠……“你不如把大伯送到敬老院去,這樣就省心了,干嘛苦自己。”面對村里人出的主意,劉秀滿卻有不同的想法,“大伯哥無兒無女,行動不便,現在親哥哥也不在了,我要再不管他,良心上過不去。我應該承擔起照顧他的責任”。更難能可貴的是,兒子兒媳十分支持母親的想法,并主動提出幫助照顧二爹。
丈夫去世后的幾年里,劉秀滿一如既往的精心照料大伯哥的生活起居,一日三餐按時端到眼前,平日里娘家、兒女家也從來不去,生怕他一個人在家摔著碰著。理發、洗澡等諸多不便的事項都由兒子一力承擔了,兒媳也經常幫著買菜做飯,收拾衛生。兒女們一有空閑就回家陪伴老人,有什么好吃的總是先給老人。
村里回遷時,兒子兒媳主動提出把朝向好、面積大的樓房給老人住。村里人從一開始的不理解到交口稱贊:“能做到這份上,好樣的!” (青報全媒體記者 王濤 通訊員 李小東 文/圖)
責任編輯:陳海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