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2月15日訊 隨著軌道交通成為推動大城市和城市群發展的“催化劑”,以集約、高效著稱的TOD模式對城市交通站點和樞紐進行綜合開發迎來快速增長期。在上海的多中心城市格局中,TOD綜合體成為煥活區域活力的關鍵驅動力,鏈接起融出行、消費、娛樂、居住、商辦等于一體的都市新生態,賦能城市高質量發展。在上海,實訓干部們持續關注這一加速城市更新進程的重要力量。今天,跟隨上海市政總院專家,青島市第五批赴上海專業實訓隊的實訓干部們深入探訪學習了上海TOD+地下空間開發實踐。

TOD模式是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發展模式,其中的公共交通主要是指火車站、機場、地鐵、輕軌等軌道交通及巴士干線,然后以公共交通站點為中心,建立中心廣場或城市中心,其特點在于集約工作、商業、文化、教育、居住等為一身的混合用途。上海市政總院城市交通與地下空間設計研究院副院長余朝瑋介紹,“TOD項目的主體已經從交通設施變成了城市,城市軌道的概念升級為軌道城市,考慮城市的發展,依照市民的需求來配置服務業態,最終是以人為核心來建造未來城市。”上海市政總院城市交通與地下空間設計研究院副院長馬佳則以深圳灣超級總部項目為例,介紹了地下空間開發的探索與嘗試,“新的城市設計對基礎設施提出了新的需求,需要更多復雜的設施系統、更加復合的空間整合,更加靈活多變的開發模式,以及更加高端的品質追求。”馬佳通過分析認為,新型的市政系統、地下車行系統、能源系統、垃圾系統、物流系統等大量復雜的設施系統將成為地下空間的主角。地上地下空間一體化、商業空間、集散空間、轉換空間、場站空間等更多功能空間聚集在同一個建筑體內部,提出了更高的挑戰。

近年來,上海商業綜合體呈現出圍繞軌道交通布局的趨勢。今年9月開業的瑞虹天地太陽宮項目,地下商業以餐飲和零售為主,流線簡明清晰,設計時尚簡約,與同一開發商的月亮灣項目通過地上廊橋和地下通道連通,形成整個區域的商業一體化;上海北外灘來福士在地下層設置懷舊集市,定制打造記憶中的“90年代上海”主題街區,用文化、場景等元素為消費者帶來不一樣的體驗。同時在地鐵出入口、地下車庫出入口、網約/出租車停車位和等候區、自行車停放區之間借助場地建筑的整合實現無縫銜接,大大提高了公共交通系統的換乘效率。“上海地鐵運營里程即將突破800公里,立體的結構、站城一體的理念、步行友好等元素,幾乎被納入每一個TOD綜合體項目的考量。”實訓干部吳青通過實地調研注意到,這些項目的打造尤其注重未來成長性,充分考慮了“以人為本”,才得以不斷打磨出成功案例。

上海虹橋綜合交通樞紐,是面向長三角的大型綜合交通樞紐和區域商務中心,在高強度的地下空間開發過程中,成功實踐了“大開發大連通”的理念。“虹橋是全國首個實現高鐵和飛機無縫換乘的綜合樞紐,這種理念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早期出讓地塊不僅自身開發取得了成功,還帶動了周邊地塊的發展,”實訓干部高元峰認為,依托虹橋綜合交通樞紐,上海建成了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國際貿易中心建設新平臺,面向國內外企業總部和貿易機構匯集地,具有極強的示范意義,“未來這里將形成以總部經濟為核心,以高端商務商貿和現代物流為重點,以會展、商業等為特色,其他配套服務業協調發展的產業格局,為國內城市提供了思路啟發。”

著眼于打造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2021年,青島重點交通項目全面提速,膠東國際機場轉場運營,濟青高鐵膠東國際機場站開通運營,綜合交通換乘中心啟動運行,地鐵1號線南段開通進入倒計時,綜合立體交通網絡不斷完善。目前,青島地鐵和有關市直部門、區市政府已聯手啟動我市TOD戰略規劃、沿線土地開發利用專項規劃等頂層規劃編制工作,力爭21個重點項目在三年內全部啟動,實現帶動千億投資目標。通過對上海TOD模式驅動立體未來城實踐的實地探索和轉向調研,實訓干部進一步提高了服務城市建設管理的水平。(青島日報/觀海新聞駐滬記者 馬曉婷)
責任編輯:劉聰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