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2月18日訊 今年,青島市成功入選康復輔助器具產業第二批國家綜合創新試點城市,而深圳市作為第一批試點城市成功通過了驗收。康復輔具產業,是國家亟需、重點發展的新興產業,青島日前成立青島市康復輔助器具國家綜合創新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加快推進,而深圳在搶先布局的同時也把目光盯向青島。因為這不僅意味著同為試點的兩座城市會有更多語言,而且對于較少學科專業支撐、60歲以上人口占比不到5%的深圳而言,青島擁有全國唯一的康復大學,在“產學研”方面具有巨大優勢,加之青島優渥的自然人文環境造就的療養勝地,以其為支點打開青島和北方較大的老齡人口市場,可謂極具產業應用潛力。
實訓隊到深圳前海方舟調研交流。
我國康復輔具需求人數最多
智能康復訓練儀,猶如一臺全場景模擬的中型跑步機,利用醫生、患者雙向人機交互設計,滿足廣泛特殊使用人群康復平地走、上下樓梯訓練等需求;智能康復支架,致力于骨折智能肌力康復,使用智能電療避免骨傷恢復期的肌肉粘連、萎縮,同時可利用5G云平臺遠程個性化監測康復;超聲及電刺激治療儀,廣泛應用于醫院、診所、社康中心的康復和保健,可對頸椎病等關節疾病進行康養……康復輔助器具,是指改善、補償、替代人體功能和實施輔助性治療以及預防殘疾的產品,用深圳人因工程研究院院長、深圳市康復輔助器具產業協會會長李海波的話來說,就是系統地解決人類所面臨的認知、行動兩方面能力喪失的健康恢復問題。

實訓隊與深圳市康復輔助器具產業協會會長李海波(右二)交流。
相對青島而言,深圳在研和已應用的康復輔具技術系統且完整。這是因為康復輔具的研發,離不開人的能力要素的研究,需要人因工程學科的有效支撐。深圳人因工程研究院因參與中國載人航天領域的首個“973”項目而生,是我國首個人因工程研究院,發起并承辦了首屆中國人因工程高峰論壇。在深圳成為國家首批康復輔助器具綜合創新試點地區后,又發起成立了深圳市康復輔助器具產業協會。近年來,協會聯合深港澳等會員,通過人因工程的方法,系統地研究失能者認知能力和行動能力的變化規律,并指導康復輔具的設計研發,相關成果走在前列。
深空、深海、深地,是未來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青島亦重視該領域發展,成立了中船人因工程研究院,今年舉行了第六屆中國人因工程高峰論壇。正如該論壇所言,“巡天探海、人因護航”,人因工程肩負著諸多“大國重器”創新研制的重任,設計研發康復輔具即在其內。“復雜作業會導致人體機能受到影響,如果長期太空失重,如同缺乏運動一樣,在失重環境下一個月流失的骨質,相當于正常人在地面上一年的骨質流失量。”李海波說,因此,宇航員、深遠海艇員、高原指戰員等特種作業人群在任務執行中及任務完成后,都離不開康復的精準評估及有效干預。

諾康醫療研發的無擾式生命體征監測設備。
在人類推動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人的能力不可避免地隨著各類社會活動及年齡增長而發生衰退、失能。如果說針對復雜任務系統,人的能力極限無法企及的視為“相對失能”,那么,針對老年人、殘疾人等各類弱勢群體的則可以視為“絕對失能”,解決該類問題的康復輔具行業潛力無限。當前,全球康復輔具行業有康復治療需求的人群數量巨大。其中,我國是世界上康復輔具需求人數最多、市場潛力最大的國家,約有4億人口的康復剛需,預計到2025年,產業規模突破1萬億元。
“在人均康復費用方面,中國人均約32元,而美國約80美元;在康復輔具種類方面,我國擁有3000余種,則發達國家約6萬余種。應該看到,中國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很大的差距。”李海波表示,從全局來看,“健康中國2030”的主導思想即是從“重治療”到“重防治、重健康”的轉變。同時,國家二十四部委明確支持康復輔具產業的創新發展,國家衛健委日前也發布通知,自2022年在包括山東、廣東在內的15個省區市開展康復醫療服務試點工作,引導區域內部分一級、二級醫院轉型為康復醫院。因此,隨著大眾對康復重要性認識的提升以及產業的發展,我國的康復輔具市場將迎來巨大空間。
青島具有康復輔具“產學研用”鏈條
在康復輔具產業領域,深圳搶抓先機,跑出了“深圳速度”。2016年,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發展康復輔助器具產業的若干意見》,揭開了康復輔助器具產業大力發展的序幕。2017年,民政部等6部委印發《關于開展國家康復輔具產業綜合創新試點的通知》,深圳迅即布局,成為全國康復輔具產業綜合創新試點12個城市之一。2018年,深圳印發實施《深圳市加快發展康復輔具產業實施方案》,經過3年發展,深圳加快構建以智能產品和創新模式為主要特色的康復輔具產業新業態。中國殘疾人輔助器具中心在今年10月表示,將支持深圳結合地區優勢發展高端智能康復輔具產業,支持坪山區建設國家級高端智能康復輔具產業園,并推動園區引入國家級輔具創新平臺和研究機構。
深圳康復輔具產業未來如何深化?參加編寫了《深圳市加快發展康復輔具產業實施方案》的李海波認為,康復輔具產業的發展一定要從市場用戶的需求出發。為此,他提出了康復輔具創新的321工程,即以市場為需求,針對老年人、殘疾人、特殊作業人群等目標群體,建立康復輔具產業設計流程、產品開發、服務運維三個標準,產品創新、應用服務兩個平臺和一個信息大數據中心。
換句話說,無論是標準制定抑或是平臺建設,都離不開應用市場,也正因如此,青島康復輔具產業的發展讓人期待。“深圳老齡化約5%,而青島超20%,青島老齡人口的應用場景比深圳多。” 李海波說,青島擁有全國唯一的康復大學,可以服務于殘疾人等康復需求;青島還擁有海軍潛艇基地和深海基地,特種作業人群的康養同樣具有市場。
在康復輔具產業,青島具有“產學研用”鏈條,這讓深圳諾康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諾康醫療”)董事長吳征瑜同樣看好青島。諾康醫療致力于無擾式生命體征監測系統研發,其產品讓用戶擺脫血壓袖帶、電極貼片、心電電纜等束縛,只需躺在特制床單上便能獲得連續、實時的血壓、心電、血氧飽和度、脈率、心率等重要生命體征。一旦出現異常,系統會發出即時提醒給老人、家屬或醫護人員,及早干預突發情況,如此在不影響正常生活和作息時間的前提下持續呵護老人健康,提升其生活質量。

實訓隊與諾康醫療董事長吳征瑜(左)交流。
過去幾年,諾康醫療已與北方一些城市合作,在青島,吳征瑜感受到不排外感和良好的營商環境。“對于康復輔具產業來說,市場的開放和導入是我們最需要的。” 吳征瑜坦言,諾康醫療有意與青島合作,而開放應用場景是關鍵,土地和資金支持都不重要。
推進青深等城市產業、資本對接
未來5年,深圳將著力打造“國家級高端智能康復輔具產業基地(產業園)”,計劃帶動深圳市康復輔具產業規模突破千億元,逐步形成以大灣區為中心、輻射全國、影響全球的高端智能康復輔具產業體系。在康復輔具產業領域,青島如何與深圳加深合作交流?這是青島市赴深圳第七批體悟實訓隊探索的課題。
“深圳的諸多試點經驗值得借鑒,例如構建連續性康復醫療服務體系,建立康復輔具‘需求目錄’征集機制,助力發展具備核心或前沿技術的企業等。”實訓干部徐曉文舉例說,在深圳政府的支持下,致力于幫助更多“慢天使”快樂奔跑的深圳行正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腦癱兒童步態分析系統,對腦癱兒童進行步態檢測并推薦康復方案只需一分鐘,是傳統步態分析效率的30倍;致力于術后功能康復的深圳睿瀚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康復機器人搭載腦機接口技術,是世界首創可實現神經康復的康輔設備,讓肢體偏癱患者用“意念”控制康復機器人。青島應以康復大學、醫院及相關健康服務機構為基礎,積極搭建研發平臺,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推進技術創新。同時,借鑒深圳產業園區做法,以高新區康復產業園等園區為基礎,重點扶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康復輔具產品生產企業,對接深圳等國內高端智能康復頭部企業建設“共享工廠”,建設起集康復輔具研發、設計、制造、展銷、適配、體驗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產業園區,打造“青島創造”康復輔具品牌。
從國內來看,康復輔具產業處于“試點”發展中,青島應立足優勢,搶抓機遇,利用好深港澳科技資源,將粵港澳大灣區康復產業的科研成果在青島試點應用,將青島打造成為康復產品應用場景示范區、產業聚集區。深港澳科技聯盟(深圳)副秘書長韓戰鋒介紹,早在2009年,深圳市科協落實深圳市政府與香港特區政府的合作備忘錄,深圳市科協與香港資訊科技聯會等召集深港兩地90多家科技社團成立“深港科技社團聯盟”,架起深港科技社團交流的橋梁。2019年,深圳市科協與香港資訊科技聯會、澳門科技協進會共同發起成立“深港澳科技聯盟”。該聯盟已經吸納深港澳三地300多家科技社團,聯絡服務深港澳三地百萬名科技工作者,成為深港澳科技合作的民間主渠道。韓戰鋒建議,青島和深圳成立科技創新聯盟,以此為紐帶,暢通兩地長期交流互動的渠道,促進科技產業資源互動耦合。

深港澳科技聯盟(深圳)副秘書長韓戰鋒(前)建言青深加強康復輔具產業發展。
“深圳科研力量雄厚,而青島應用前景廣闊,具有產業發展優勢。” 韓戰鋒說,通過建立聯盟,青島將進一步對接協深圳、香港、澳門等資源,未來,可通過共同舉辦高層次康復輔具展覽會、論壇等方式,吸收國內外先進技術成果,接洽行業頭部企業,積極挖掘可利用資源。
在康復輔具產業化發展過程中,資本的力量舉重若輕。瞄準青島康復醫療領域巨大應用場景,深圳的基金正蓄勢待發。實訓干部秦云鵬介紹,目前,前海方舟(深圳)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正在籌建青島前海樂土醫療健康產業基金,這意味著在金融資本的推動下,青島在康復輔具領域基礎性、前沿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項目和研發成果產業化項目將獲得更快發展。
向深圳康復輔具產業發展“取經”,推動青深兩地合作交流,青島將在“健康中國”國家戰略中,康復輔具產業發展跑出“加速度”。“預計12月底,由深圳市科協、青島市科協牽頭,我們將組織兩地科技社團、科技企業、科研機構、投融資機構等,共同建立青深科技創新聯盟。”秦云鵬說,聯盟優先在“科創中國”示范城市、海洋產業示范城市、康復輔助器具產業國家綜合創新試點城市等領域開展合作,助力青深不斷完善“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賦能青島高質量發展。(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勛祥 文/圖)
責任編輯:孫源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