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2月14日訊 環狀通廊將不同建筑相互連通,地上二層以上的樹木、鮮花組成了溫馨的屋頂花園;地鐵、公交穿梭而過并在此設站,地面商超連綿,行人絡繹不絕……這里是深圳灣科技生態園,20余萬平方米的項目面積上,總建筑面積超180萬平方米,建筑具有產業用房、酒店、公寓等復合功能,集生產、生活和生態為一體,改變了傳統產業園區只有生產沒有生活的布局。

深圳灣科技生態園
作為深圳灣片區剩余的最大面積的可建設用地,深圳灣科技生態園在空間形態上注重土地集約高效利用,建筑形態以中高密度城市綜合體和高層辦公建筑為主,進一步提升園區承載力。同時,逐步擯棄“重開發輕運營”模式,不斷在完善園區底層配套方向發力,為深圳聚集創新資源、培育新興產業、推動城市化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開放性,是深圳產業園區的普遍特點,是深圳灣科技生態園的靈魂。園區內部道路與市政道路交織,形成了以城市主干道為“動脈”、園區樓宇周邊道路為“毛細血管”,以城市公共交通為外循環、共享單車等靈活交通方式為內循環的綜合性交通網,大大便捷了通行。同時,開放式園區的設計,以及緊鄰諸多住宅小區,吸引了諸如星巴克等大量商戶臨街入駐,從高檔酒店到特色小吃,從休閑書吧到茶室咖啡廳,從健身房到KTV……一整套完善的商業、服務業配套體系,可滿足各個階層、各個群體的服務需求,極大地促進了園區商業的繁榮。

深圳灣科技生態園地上二層
深圳灣科技生態園強調產城融合,70%為產業用房,30%則是園區配套。走在其中可以看到,園區角落或者樓宇間場所建設的公園、體育設施、公共休閑區,為企業和員工提供了充足的共享空間。園區與政府合作,打造園區專屬的黨群建設、行政審批、知識產權保護以及社康、托幼等公共服務機構,公共服務齊備健全。最重要的是,在園區運營上突出“以企業為中心”理念,為入園企業提供創業孵化、股權投資、公共服務平臺等,與企業共同成長。例如,在深圳灣科技生態園,依托強大的國有綜合性平臺,重點解決了中小企業獲取高端科技金融、知識產權、人力資源、供應鏈管理等資源的能力不足問題;天安數碼城采用辦公室租金換股權模式,為初創中小企業降低運營成本,加速中小企業孵化。

深圳灣科技生態園商業等配套體系
而隨著建設運營市場化的不斷推進,深圳灣科技生態園的園企協同也在不斷深化,園內企業的創新型產品在園區運營中得以展示運用,例如云天勵飛公司運用人臉識別技術研發的“VB系列人臉識別門禁系統”在深圳灣科技生態園率先得到運用,門禁刷臉通行只需0.2秒 。產業園區成為企業創新型產品的試驗場。目前,智慧安防、智慧停車、智慧物聯、智慧政務等在園區得到廣泛應用。每個樓宇均相對獨立,均通過身份識別出入園并到指定樓層;機器人在物業管理中廣泛運用,從入口測溫到咨詢服務再到樓宇內的送餐送貨服務,均能見到機器人的身影。作為配合,園區服務人員更多地參與到面對面咨詢、園區內部道路交通的疏導、秩序的維護等工作中,服務更加精細化、精準化。

園區提供的公共服務平臺
“青島要加快培育‘四新’經濟,打造新舊動能轉換引擎,更需要在產業園區發展上不斷發力,做活園區運營、做優園區服務、做足園區生態。”青島市第七批赴深圳體悟實訓隊實訓干部林雨和姜振秋說,應更加注重從規劃建設層面謀劃“產業社區”的打造,建設開放型園區。更加注重運用市場手段助力園區建設運營,引入專業化建設運營單位,建設生態型產業園區。更加注重構建“以企業為中心”的綜合運營體系,完善融資、孵化、信息咨詢等方面內容,鼓勵企業創新成果在園區先行先試,實現園企良性互動、協同發展。
深圳75%規模以上企業和80%規模以上工業產值都集中在產業園區。得益于創新性園區的蓬勃發展,深圳2020年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8萬家,高新技術產值27849億元,科技型中小企業超過5萬家,位居全國城市前列。實訓干部孫鵬表示,走進深圳灣科技生態園,無時無刻不感受到以人為本、包容友善的理念。青島在發展產業園區時,可以借鑒深圳經驗,加大力度提供完善的生活服務,建設人才公寓等多樣化居住產品,解決園區人才居住需求,同時配套文化藝術、休閑健身等,充分促進園區生產經營和工作生活相統一,實現產業生態、經營生態和環境生態的深度融合。(青島日報/觀海新聞駐深圳記者 李勛祥 文/圖)
責任編輯:程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