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觀海新聞12月20日訊 攝影,是一門“用光”的藝術。用光托住情緒的骨骼,定格溯源時間的脈絡,再現那時那刻最觸動人心的感動。也許,拍攝一張好的照片需要技巧,但能打動人心的卻一定是那一刻的真實,真實的光影、真實的情感,還有涌動在“靜像”之后隨時噴薄而出的真實記憶。
2021觀海校園文化節之青島高校攝影大賽“校園一角隨手拍”,用真實記錄校園故事,用情感運鏡校園生活,隨心所動、隨手一拍,記錄這些僅且只有可能發生在我們18至22歲的青春美好。
手持相機,奔跑在追光的道路上,一步一步義無反顧地奔向想要的生活,光照耀著我們,也為我們留下最值得銘記的青春記憶!12張攝于青島農業大學的學生攝影作品,總有一幅作品能牽動你對青春的回憶。
讓理想《歸屬》大地,做“農業”追夢人!

《歸屬》 李明晨 青島農業大學
“黃昏,薔薇花開,遠方的主樓是我們的歸屬。”李明晨在參賽作品下備注到。“當時拍攝這張照片,第一是覺得角度很好,第二是薔薇和我所學的專業有關——植物保護。而這也正是我作品《歸屬》的真正含義。”李明晨在接受采訪時說到。“大學報考的時候,有兩類志愿是遵循了父母的意見,而植物保護是我查過資料以后決定要報的,沒想到最后得償所愿。”李明晨笑著說。
“而且通過這兩年的學習,更堅定了我當時的選擇。以我們參報昆蟲大賽的作品主題“植物醫院”來說,作為植物保護未來發展趨勢,植物醫院的建立可以幫助廣大農民辨別病蟲害,幫助他們以科學的方法解決僅憑經驗解決不了的問題。同時也可以讓更多的學生走出課堂,真正走進田間地野,這是一件非常有價值的事情。畢竟作為農業專業的學生,研究的東西都是要回饋給土地、回饋給農民的,而我們學習的最終目的,就是要為老百姓帶去收益,讓我們的植物保護‘歸屬’到實用上去。”李明晨堅定地對記者說。
初心不變,向心而行,李明晨堅定地走在追夢路上,而緊隨其后的則是更多和她一樣的“踐夢者”。
同為植保專業的大一新生翟乃堃便是其中之一。“報志愿的時候,目標很明確,就是想學‘農藥學’。對比研究了幾所學校,發現青島農業大學近幾年發展得很快也很好,就果斷選報了。而且我們學校與中國農科院合作設置了‘創新實驗班’,實現‘青島農業大學+中國農科院’雙導師教學模式,大一大二在青島農業大學學習,大三大四便到中國農科院實習。”
“學習農業不容易,它是一個實踐性、科研性都很強的專業,它需要孩子們具備充分的專業知識,又要求孩子們身體力行,下地、培育、實驗,是一個需要兩條腿走路的專業。選擇這個專業的學生,都是胸懷大夢想的人,因為他們是把夢想種植在了中華大地上。”青島農業大學宣傳部門相關負責人說到。“而青島農業大學作為一所農科特色鮮明的高等院校,從1951年在萊陽建校到今年70周年,有無數位專家學者俯身大地,為農業教育和發展奉獻了他們的一生。讓我們特別開心的是,在建校70周年之際學校兩大學科——園藝學和水產雙雙獲批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這真的是無數師生堅持努力了這么多年來的一個結果,博士點的設立意味著學校辦學層次和辦學水平邁上了新臺階,也激勵著我們向更高、更遠的‘中國農業夢’奮進。”

《落日余暉》 馬卓君 青島農業大學
“首先,我覺得博士點的設立對我們學院的教研水平是一種肯定,而且設博士點的話肯定學院整體科研水平還會更上一層樓,發展的空間也會變得更大。”《落日余暉》的拍攝者,海洋科學與工程學院馬卓君表示。“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我們專業在學校的藍谷校區,本次的參賽作品便是在藍谷校區拍攝的,這里離海比較近,周圍的科研環境也很好。”
“農業大學的學科發展早已突破了大家對傳統農業學習的認知,以剛剛獲批博士點的園藝學為例,它的定位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旨在讓人們吃得更健康、選擇更多。同時,為了讓同學們接觸到更加前端、先進的農業研究成果,我校與中國農科院攜手,開辦‘創新實驗班’的同時,聯合發起創辦‘農業生物學大數據研究院’,通過平臺的搭建培養農業領域高尖端人才,面向未來,發展智慧農業。”青島農業大學黨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到。
《星空下的青島農業大學》 魏哲 青島農業大學
初心不變,起航萊陽砥礪70年!創新、深耕,聚合更龐大的力量、搭建更完整的體系來帶領更多后來者回歸土地、培植夢想、踐行初心。這所學校和這里的學生“同頻共振”“同心同行”,都在朝著一個方向,為了一個夢想和一份始終不變的堅持而努力——成為助推“中國農業夢”中最鮮活、最有力量的奮斗者與追夢人!
讓夢想生長有空間,把“科研論文寫在大地上”!
“培育時代英才,貢獻科技力量,服務好青島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是我們學校重要的職能和責任。今年,學校平度校區正式啟用,翻開了學校發展的新篇章,也將更好地發揮學校在青島現代農業發展和鄉村振興中的作用。”青島農業大學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表示。
王碩 《耀眼與想念》青島農業大學(平度校區一角)
“從選擇這個專業開始,就已經做好‘下地’的準備。而且不僅是我們專業,所有的農業學科都一樣。所以學校在不同校區都設有專業的農業大棚、科技田和試驗田。為了實現和滿足農科學生的學習需要,新校區也做了很多物質條件的準備,為我們的“耕”與“讀”提供了最好的保障。”李明晨說。
“你可以在黃昏的自習室,目光穿過大學校園的窗戶,看著金色的光澤揮灑在運動場上,同樣你可以聽著遠遠的喧嘩聲,安靜溫暖的心情緩緩蕩漾起來,捧一本書......”《夜晚練球》拍攝者韓文政在作品下如此備注。

《夜晚練球》韓文政 青島農業大學
“我們學校的學習氛圍非常濃厚!就以我們專業來說,考研率能達到70%以上!在這樣的環境里,可以感同身受到學習的快樂!再加上,我們大一是在平度新校區,標準的四人間,體育館里還有游泳池,專設乒乓球室、兩個足球場、專業籃球場。而且圖書館的硬件設施非常好,自助打印機、自動索引,設計也非常人性化,自習室的桌子上配備臺燈與充電設備,還有全自動化的書刊借閱設備。除此之外,學校的環境也非常好。食堂打飯阿姨手不抖,而且讓人感覺很溫暖,很有人情味。”韓文政對記者說到。
青島農業大學圖書館內 韓文政提供
“平度校區環境非常好,宿舍采用的是上床下桌的設計,很方便,空間也很大。教室采用的都是多媒體裝備,電腦和投影白板由專業人員統一操控,在保障師生們便捷使用的同時也能得到信息安全的保障。圖書館設有自助閱讀室,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圖書館,還有朗誦亭,有點像《朗讀者》節目里的那樣,大家可以選擇一本書,走進朗誦亭朗讀。”董皓文向記者介紹到。
《神秘的發光體》 董皓文 青島農業大學
《白日之夢》周煒嘉 青島農業大學
在采訪過程中,李明晨說過令記者非常觸動的一句話——“把科研的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特別是現代農學,需要實驗室里面的“埋頭研究”,也需要走進“希望的田野”學以致用,而平度校區的設立便是青島農業大學希冀為更多農學人開拓更大的空間、創造更寬廣的生長環境的一次努力和嘗試吧!因為“育人”如“育樹”,需要自由的空間與充沛的陽光。
創新多元,綜合發展!讓青春這團火,為愛與夢想而燃!
想要實現鄉村振興,需要“土專家”“田秀才”;而現代農業的發展也需要更多綜合性人才。
“提到農業,大家第一反應可能還是局限在傳統的概念,但事實上農業的發展早已突破單一模式,而是融入了生產、經營、營銷要素和技術,隨著與其他產業的高度融合,對人才的需求也從專業型技術人才轉至綜合性復合人才。像我校的動漫及傳媒學院就通過動畫的方式闡述農學經典——《齊民要術》,以動漫形式表現農業技術及生產過程既通俗易懂又不失趣味,不僅實現了農業知識的大眾傳播,還弘揚了中國傳統文化。”青島農業大學黨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到。“而且,大學能夠為孩子們提供一個更加廣闊的空間,拓展培養孩子們的綜合素質。宣傳部成立‘大學生融媒體中心’,就是遵循新媒體時代跨文化傳播的規律與特點,培養孩子們“網感”以及互聯網運營的綜合能力。”

《秋日午后》 侯勝斌 青島農業大學
“這張照片是在教學樓的走廊上拍的,因為教室不能發出聲音,所以我們就選擇在大廳或者是窗邊背書。拍照片的時候已經是中午休息時間了,但是大家都還在堅持學習,當時就蠻有感觸的,拍下來也是想要記錄一下考研的緊張氛圍。”《秋日午后》拍攝者侯勝斌說到。“我自己也是考研大軍的一員,而且還選擇了跨專業,我知道很難,但還是想為了夢想搏一把!而且,我們學校的考研氛圍很好,看到大家都這么拼,我自己也覺得有勁兒!”
“你的夢想是什么?”侯勝斌面對記者的提問,短暫思考了一下回答到:“進入大學以后,有幸進入農大的學生融媒體中心,以此為契機接觸到了新媒體運營工作,微博、微信、QQ、跟拍學校活動等等,特別是在新冠疫情突發的那年,在老師的指導下于微博設立了‘青島農業大學為武漢加油’的作品征集活動,閱讀達到了200W+,經此一事讓我意識到傳媒的力量,也讓我找到了未來的夢想與發展的目標——把在生活中、社會上發現的有意義的事發布到網絡上,影響更多的人!”
《光影青春》劉云澤 青島農業大學
“結束自習,走在回宿舍的路上,路過操場,看到有很多同學在玩滑板、唱歌,當時外面還下著雨呢!看著他們自由自在、肆意快活的樣子,很感動,就選擇拍了下來。”《光影青春》的拍攝者劉云澤對記者表示。“我很喜歡拍照,從中學開始就嘗試在bilibili上記錄生活,但都是想到什么就拍什么。到了大學進了‘融媒體中心’影像部,不僅結識到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還在老師、學長和學姐們的指導下開始了更系統的學習,角度啊、后期的調色等等。所以,對我個人而言,進‘校融媒體中心’無論是橫向交流還是縱向成長都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孤獨的守門員》黃子騰 青島農業大學
“我是校黨委宣傳部‘融媒體中心’的學生記者,因為對視頻拍攝感興趣,所以加入了這個學生團隊。事實證明,融媒體中心的工作完全把我的興趣愛好發展起來了,讓我的生活很充實!不僅培養了攝影攝像技巧,還為我帶來了很多接觸新事物的機會,拓寬了我的視野。而且寒暑假的時候,我還通過‘青鳥計劃’申請了在地方電視臺的實習機會。”“進入‘融媒體中心’對于我而言完全就是一個轉折點。在這里,讓我找到了我熱愛的東西。”《孤獨的守門員》拍攝者黃子騰對記者表示。

《躍》唐甜梓 青島農業大學
照片,封存涌動的時間與記憶,傳遞出動態的力量與信仰。縱覽青島農業大學的百余張參賽照片,會發現每一張照片內里所蘊含的情感不同卻又彼此相通——他們是追光的人,循著內心理想光的方向,一起追夢、一起踐夢,腳踏實地地站在青島農業大學這片熱土上,憑借著樸實而素凈的情感,熱愛著、追求著自己想要的未來!他們相信信念的力量,并擁有為之堅持奮斗的勇敢與不懈!而他們不知道的是,在追光的路上,他們也變成了光的本身,與無數追求“中國夢”的同行者一起匯聚成為光束,照耀著前行的道路,為這一片大地帶來勃勃生氣與令人期待的美好未來!
青春滾燙,堅持熱愛,讓夢想厚植在中華大地上,盡情綻放!
欲欣賞更多青島農業大學作品,可下載觀海新聞客戶端,點擊底部【服務】菜單欄,進入【校園隨手拍】活動專題頁面。(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孫苗苗)
附:“校園一角隨手拍”專題展示頁面進入方法



責任編輯:程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