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最新一期《科學》雜志在封面發表了山東農業大學孔令讓團隊在小麥赤霉病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此前的4月10日,《科學》雜志已經以“First Release(首次發布)”形式在線發布了該研究成果。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山東農業大學的科研專家們,與國際頂級三大學術期刊《細胞》《自然》《科學》來了一次全方位的“親密接觸”,演繹了由參與研究到合作研究,再到主導研究的重大科技攻堅“三部曲”。花開頻頻,成果碩碩,山東農大多年來對人才、科技的重視與培養,科研人員多年的執著與堅守,換來了重大突破的集中爆發。



2019年11月,山東省委書記劉家義到山東農大宣講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對學校發展提出了努力成為“省屬高校‘雙一流’建設的排頭兵、服務鄉村振興的排頭兵”要求,進一步激活了學校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半年多來,全校師生奔跑在科技攻堅的道路上,解析小麥生態適應性進化機制、創新紅肉蘋果高效栽培技術、闡釋植物葉片衰老機理、發現造紙工藝廢液利用新途徑……一系列重磅成果不斷涌現,向全社會彰顯出朝氣蓬勃的山農力量。3月13日,該校盧從明教授參與研究的成果發表在《細胞》主刊,深度闡釋了葉綠體蛋白運輸和分選機制。
3月19日,該校段巧紅教授作為第一作者的文章刊登在《自然》主刊,在分子與生化水平上解析了被子植物有性生殖機理,為解決小麥、玉米、蔬菜、果樹等作物雜交育種中的“卡脖子”問題提供了重要理論支撐。
4月10日,山東農大作為唯一通訊單位的成果登上《科學》主刊,孔令讓團隊在全球首次找到并克隆抗赤霉病關鍵基因Fhb7,為解決小麥赤霉病世界性難題找到了“金鑰匙”。這是我國小麥研究領域首篇Science文章,也是我國小麥重要功能基因研究領域首篇CNS三大主刊文章。
“多年的積累,集中的突破,既是高端人才向黨和人民交出的靚麗答卷,也是學校近年來落實省委人才強省戰略、集聚人才發展優勢的生動體現。”山東農業大學黨委書記徐劍波說。
多年來,山東農大始終堅持實施人才強校戰略,抓住“雙一流”建設重大機遇,制定完善人才“筑峰”計劃、“杰出青年人才”培養計劃,出臺人才引進管理辦法,用完善的人才制度營造了科技攻堅、科技創新的良好環境。高層次人才只要有水平、有思路、有干勁,就會有舞臺盡情綻放。
2017年以來,山東農業大學先后從北京、南京、武漢等地引進高層次人才20余人。同時,“這些年,學校自己培養的國家杰青、長江學者、泰山學者等50多名‘寶貝’幾乎沒有流失。”山東農大黨委書記徐劍波說。
為鼓勵教師潛心從事農業科研,學校明確了以“五個優先”為代表的系統性支持舉措:優先引進和配備農業科研人才團隊,支持農業專家招收博士研究生等人才資源;從事農業科研的專家優先推薦申報泰山學者、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等高層次人才計劃;農業科研項目優先申報國家和省農業科技計劃、獎勵和重點項目;農業科研項目優先使用重點實驗室、公共平臺及建設試驗示范基地;優先解決從事農業科研專家亟須實驗設備的招標采購等。


在美國做博士后研究期間,段巧紅收到過國內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拋出的“橄欖枝”。但是在2017年決定回國發展時,她選擇了山東農業大學。“當年我7月底到校,8月初上班,使用經費、儀器設備,一路綠燈,20萬元以下的通過競價系統幾天完成,實驗室很快就建設起來正常運行了,這在其他單位是很難想象的。”段巧紅說。
孔令讓是山東農大1981級農學專業學生,1988年碩士畢業留校工作,很快在青年教師中脫穎而出。在國外學習10多年后,2008年孔令讓又重回母校。“只有回到祖國,尤其是回到母校,我才有踏實的感覺。這里不看一時指標、不搞急功近利,凝心聚力科研攻堅,這樣的氛圍非常棒。”孔令讓說。

對大成果進行耐心培育,對堅持基礎研究的人真情鼓勵,一直是山東農大的優良傳統。1997年,該校“冬小麥矮稈、多抗、高產新種質‘矮孟牛’的創造及利用”項目,獲當年唯一一項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這是李晴祺、包文翊教授團隊26年的成果。獲得大獎時,兩位專家都已近古稀之年。
“要出大成果,就要耐得住寂寞、穩得住方向,就要圍繞國家的重大需求立項攻關。不趕時髦、不做‘快餐’,‘十年磨一劍’出來的實實在在的成果,才能對國家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發揮作用。”山東農大校長張憲省表示。
(來源:山東省教育廳政務新媒體“山東教育發布”(微信號:sdjyfb))
責任編輯:楊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