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通南北,往來天地間。提起京杭大運河,人們自然會想起縱貫2500多年、綿延3200余公里的浩渺煙波。大運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北連海河,南接錢塘;流經六個省市,匯通五大水系……作為世界上建造時間最早、使用最久、空間跨度最大的人工運河,大運河跨越了燕趙文化、齊魯文化、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自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開鑿邗溝開始,穿行了2500多年的大運河,不僅完整保留了人類文化遺產,更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兼容并包、綿延不斷的有力見證。從“魚鹽聚為市,煙火起成村”的杭州,到“堤繞門津喧井市,路交村陌混樵漁”的揚州,再到“水門向晚茶商鬧,橋市通宵酒客行”的汴州……行走大運河。或許,你想象不到當年“萬商往來、千帆競發(fā)”的恢弘盛景,但一定能在兩岸的館臺樓閣中感受南北交流的歷史印記。
時間無言,轉瞬千年;大運河日夜不息,中華文化奔涌向前。時至今日,大運河不僅仍然承載著重要的交通運輸、行洪灌溉功能,它的歷史文化功能更是歷久彌新、愈加凸顯。2014年6月,在卡塔爾多哈召開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隨著木槌敲定,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2017 年 6月,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批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tǒng)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币笠髧谕校Z重心長。運河沿線各地不斷加強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大運河重煥生機。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大運河保護重要指示精神,聚焦大運河歷史文化保護和傳承,展現(xiàn)新時代大運河的新風貌,12月24日-30日,由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指導,山東省委網信辦、北京市委網信辦、天津市委網信辦、河北省委網信辦、江蘇省委網信辦、浙江省委網信辦、河南省委網信辦、安徽省委網信辦聯(lián)合主辦,央視網和齊魯網等大運河沿線八省市重點新聞網站協(xié)辦的“千問千尋大運河”暨沿著大運河看山東網絡主題宣傳活動舉辦。采取“線上+線下”結合方式進行,聚焦大運河歷史文化保護和傳承,深入宣傳運河生態(tài)保護、文化遺產保護、經濟高質量發(fā)展等成就,在今昔對比中展現(xiàn)新時代大運河的新風貌。
放眼齊魯大地,人文勝跡滿載著歷史,山水之間皆有故事。在山東,京杭大運河流經德州、聊城、泰安、濟寧和棗莊五市,約占大運河總長的三分之一。水波漣漣,滋養(yǎng)文化。在運河通航的600多年間,作為儒家文化發(fā)源地的山東,與江南地區(qū)及京城的聯(lián)系更為直接而緊密。山東運河文化由此也呈現(xiàn)出包容與統(tǒng)一、擴散與開放,運河水澆灌出一座座商業(yè)及人文繁盛的市鎮(zhèn),豐厚的沿岸文物古跡和旅游資源。德州的蘇祿王墓是中菲兩國友好的歷史見證;聊城保留完好的古城以光岳樓為中心,街道呈棋盤式布局,還有山陜會館、海源閣、鐵塔、臨清的鰲頭磯、鈔關、舍利塔、清真寺等名勝古跡;濟寧的太白樓、竹竿巷、東大寺、南旺分水龍王廟、微山湖等;棗莊的萬年閘、臺兒莊抗日紀念館等。流淌的運河,流動的文化,已成為山東文化發(fā)展史中的獨特風景。
被稱為“運河之都”的濟寧是大運河河道海拔最高的地方,其中的南旺更是有“水脊”“駝峰”之稱,位于整條運河海拔至高點、有“北方都江堰”之稱的南旺分水樞紐工程,更是被稱為大運河的“心臟”。站在大運河的至高點上,山東正在借著大運河帶來的“紅利”,深化文旅融合,推動運河區(qū)域一體化高質量發(fā)展,搶占社會、經濟、文化發(fā)展的制高點。當此之際,我們追問文化之源,更是為時代尋根。
我們行走在流淌千年的水波里,在山水之間千問千尋,是為了更好地積勢蓄力、揚帆起航。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通過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使大運河遺產活起來。傳承歷史文脈、講好運河故事、貼近群眾需求,就一定能推動大運河文化在新時代不斷煥發(fā)新光彩,而“喚醒”后生動鮮活可親近的遺跡,會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融入年輕一代跳動的脈搏中,真正傳承給年輕下一代,助推山東在高質量發(fā)展的壯闊長河中劈波斬浪、行穩(wěn)致遠!
責任編輯:陳海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