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臨海,但海洋特色暫未凸顯,加之臨海面與香港接壤,不像是一座海洋城市。不過,在“海洋強國”的戰略背景下,在“支持深圳加快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國家使命下,深圳以東西兩條海洋走廊為核心,加快構建“兩翼齊飛”的海洋經濟產業發展格局,正以朝氣蓬勃的氣勢培育藍色動能。
自提出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設想后,我國眾多沿海城市紛紛開展了系統研究和具體工作,但暫未有哪座城市一騎絕塵。“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概念提出者、北京大學教授張春宇近期分析認為,我國臨海城市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建設工作基本處于起步階段,而深圳市的行動最早,措施最實。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對于依海而生、向海而興的青島來說,海洋是青島最鮮明的城市特色和最大的本土優勢。青島市第七批赴深圳體悟實訓干部表示,深圳、青島皆在創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深圳擘畫的發展藍圖可資借鑒,成為青島揚長補短、進位爭先的參考書。
將海洋置于城市發展戰略位置,高標準規劃布局
在深圳的西海岸,29.36平方公里的會展新城及海洋新城片區眼下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設當中,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會展場館深圳國際會展中心,有正在建設中的世界上最大的室內滑雪場深圳冰雪文旅城,還有深圳正在打造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先鋒范例海洋新城。
其中,海洋新城7.44平方公里,對標世界三大灣區,設計采用離岸多島式生態造陸布局,海岸帶、內河和近岸城市空間相互結合,猶如一座座不同的島嶼,彼此又互相緊鄰串聯。按照規劃,海洋新城將著力發展 “1+2+3”藍色產業體系,1個核心產業為海洋電子信息與大數據,2個重點產業為海洋高端智能裝備、海洋專業服務業,3個未來產業為海洋新能源、深海資源開發、海洋新材料。通過深入開展粵港澳和全球海洋創新合作,建設成為全球海洋治理的戰略合作平臺、中國海洋生態文明的示范標桿和粵港澳大灣區的海洋科創高地。
在深圳的東海岸,大鵬新區作為深圳加快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集中承載區、打造世界級濱海生態旅游度假區,其科技創新灣、海洋經濟灣、濱海文旅灣及大鵬半島主題旅游景區“三灣一區” 加速蝶變,海洋科技創新、海洋產業發展、海洋生態治理等先行先試,正在從海洋大區向海洋強區轉變。
其中,在大鵬新區壩光片區,深圳唯一的海洋大學深圳海洋大學加速建設,投資約48億元,計劃今年開始招生;國家深海科考中心逐步搭建過渡場所,初步估算項目投資73億元,機構運行投入12億元。在大鵬新區新大片區,深圳海洋博物館在此落戶,由普利茨克獎得主妹島和世、西澤立衛領銜的有限會社SANAA事務所設計,總投資約58億元,總用地面積約5.77公頃,總建筑面積約10.8萬平方米,預計今年第一季度啟動建設、2024年建成,屆時將成為集收藏、研究、展示、科普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海洋博物館,成為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文化新地標。

深圳海洋博物館設計圖,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供圖
應該說,深圳是海濱城市,有海洋產業,有海洋文化,但與其已獲得的其他鮮明標簽相比,海洋城市的能見度較低。但是,深圳將海洋產業列為重點支持的5大未來產業之一,正通過一批標志性、代表性、關鍵性項目,形成示范效應,有效支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設,讓“海洋深圳”成為這座城市更醒目的標識。
記者梳理發現,自2017年《全國海洋經濟發展“十三五”規劃》首次提出“推進深圳、上海等城市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到2019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支持深圳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提出“支持深圳加快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截至目前,獲得國家支持的深圳已發布《關于勇當海洋強國尖兵加快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決定》、《關于勇當海洋強國尖兵加快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實施方案(2020-2025年)》、《深圳市促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公開征求意見稿)》等多個重要文件,其《深圳市海洋發展規劃(2020-2035年)》正在編制中,是未來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另一個綱領性規劃。
從已發布的文件來看,深圳將海洋置于城市發展的戰略位置,提出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三步走”戰略,設置了2020年、2035年和本世紀中葉三個階段性目標,最終到本世紀中葉,海洋發展達到全球一流水平,全面建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成為彰顯海洋綜合實力和全球影響力的先鋒。而在“十四五”期間,深圳將圍繞海洋經濟產業、科技創新、文化生態、綜合管理和全球治理五個領域,持續推進和新增共計63個涉海重點項目,配合以12條新政等具體政策措施,夯實海洋事業四梁八柱,到2025年成為我國海洋經濟、海洋文化和海洋生態可持續發展的標桿城市和對外彰顯“中國藍色實力”的重要代表。
深圳的海洋發展目標也得到了廣東省的支持。2021年12月中旬,《廣東省海洋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發布,支持深圳建設“蛇口-前海-海洋新城-光明”西部海洋科技創新走廊和“鹽田-大鵬-深汕”東部向海發展走廊,吸引更多國際組織和機構落戶,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群眾在深圳較場尾沙灘上游玩。
深圳的高標準海洋規劃,對青島是啟發,也是鞭策。“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離不開高標準規劃布局,青島應長期堅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駐青科研院所、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參與了《深圳市海洋發展規劃(2020-2035年)》編制,該所海岸帶科學與海洋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劉大海表示,青島應把“保持東亞海洋科技第一城,力爭成為中國海洋經濟第一城”擺在城市發展的突出甚至首要位置上,高度重視青島駐地的國家海洋科研機構、大學和重點企業,共同開展海洋規劃和建設。他建議青島以“北方海洋經濟中心、中國海洋人才中心、東亞海洋科技中心”為目標,靠前發力海洋科技和人才政策,積極推出有利于海洋人才來青留青的政策。同時,瞄準“國內第一、世界一流”目標,高起點、高水平規劃建設海洋重點項目,有的放矢,實事求是,不斷強化青島海洋特色,彰顯辨識度、增強競爭力。
明確建設路徑,打造“特色型”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概念來源于2012年挪威海事展、奧斯陸海運和梅農經濟等機構聯合發布的《全球領先的海事之都》研究報告。時至今日,意譯而來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早已不僅僅強調國際航運中心,而是一個新名詞、新概念,兼具全球城市、中心城市、海洋城市特點,一般來說,是指海洋整體實力強,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中心城市。
深圳市委黨校(深圳社會主義學院)副院長譚剛表示,國際社會對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評價,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設的戰略取向和實施路徑。根據發布的報告,其評價方式是在對20 多項客觀指標以及全球200多個行業專家主觀評估后,最后綜合形成排序,每次評估都會根據全球海洋經濟發展趨勢對評價指標進行調整。根據最新報告,客觀指標包括航運中心、海事金融與法律、海洋科技、港口與物流、城市的吸引力與競爭力等一級指標5類、二級指標25項。深圳、青島在4次排名榜單中均未進入,客觀上表明這些城市距離國際公認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仍有較大差距。
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需要不斷找準定位,形成優勢策略。參考新加坡、漢堡、鹿特丹、香港、倫敦等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發展歷程,譚剛把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建設路徑分為“全球海洋+中心”、“全球+海洋中心”、“全球中心+海洋”三種模式;張春宇則根據排名報告,將其中各項指標都具有較強競爭力的20個城市定義為“綜合型海洋中心”,將某個領域具有強大專項競爭力的30個城市定義為“特色型海洋中心”。換句話說,一座城市成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可以是海洋全球整體實力占據優勢,例如倫敦;抑或是在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基礎上,形成海洋特色突出的城市,例如東京、香港等。專家認為,目前深圳、青島等眾多臨海城市更適合選取某個或某幾個海洋領域,集中資源,精準發力,建設特色型海洋中心。
以深圳為例,這是我國最具創新活力的城市,具有海洋科技創新能力和潛力;同時,深圳是我國金融中心之一,具備設立大型海洋金融機構并依托海洋產業基礎和金融機構體系開展海洋金融創新的能力。張春宇說,深圳可以選擇海洋科技和海洋金融作為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突破領域。在發展海洋科技方面,深圳正引進和建設一批海洋科技研發中心和企業,如中國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引進高規格研究團隊和領軍人才,形成海洋科技要素集聚;在發展海洋金融方面,深圳已嘗試設立深圳海洋產業基金,目前正在探索建設國際海洋開發銀行。

深圳人才公園,是深圳重視人才的宣言書。
對于青島而言,海洋科技和海洋人才是創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優勢。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在海洋領域的謀劃布局,賦予了青島海洋發展獨樹一幟的實力。目前,青島擁有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國家深海基地等近30個國內一流海洋科研機構,占全國1/3以上;擁有涉海兩院院士20余位,占全國總數的近70%。除中國海洋大學等本土涉海高校外,中國科學院大學海洋學院、天津大學青島海洋技術研究院、齊魯工業大學海洋技術科學學院青島園區等眾多國內知名高校在青密集布局海洋學院、園區、高等教育機構,進一步增強青島海洋發展的實力。
對標一級評價指標,青島在立足、提升優勢的同時,應進一步發展航運中心、港口與物流。實訓干部張平說,上海、天津、廣州、深圳、廈門等近期紛紛制定支持郵輪產業發展的規劃、政策,其中深圳郵輪產業發展具有政策扶持力度大、服務保障水平高、注重綜合服務配套等特點,她建議參考深圳做法,每年由市財政安排專項資金用于支持郵輪經濟發展,聚焦制造設計產業集群、運營企業集群、港口服務產業集群,持續做大做強產業鏈,爭取郵輪公司在青島投放更多運力和產業資源。
在全球三大灣區中,紐約、東京等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在產業、科技創新特別是金融等領域都具有顯著優勢。青島還應在海事金融與法律、城市的吸引力與競爭力等方面加快發力。譚剛表示,海洋金融、涉海法律是現代海洋服務業的代表性行業,深圳、青島等城市應加快培育海洋上市公司、擴大海洋產業金融運營業務、增強海洋產業貸款規模、擴大海洋保險等,同時,重點在優化城市營商環境、提高創新創業水平、增強產業集聚能力以及吸引海洋產業企業與高端人才等方面推進,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設打造堅實的軟環境支撐。
推動陸空科技“下海”,塑造海洋產業“三二一”結構
2014年,一群主要由吉林大學畢業的創業者組成團隊開始研發航拍無人機,取名“行天者”。當時的無人機賽道競爭激烈,持續地投入和付出,仍步履維艱,看不到前路。一次路演結束后,某投資人不經意的一句話提到了“水下”這個字眼,讓團隊意識到研發水下產品更有希望。2016年,創始團隊達成共識,決策由空中無人機轉做水下無人機,把較成熟的無人機技術帶到水下,研發民用級的水下機器人,即“潛行者”。后來去掉“者”字,成為如今的深圳潛行創新科技有限公司。目前,潛行創新已完成4輪融資,是水下科技行業的領軍企業,被授予 “2020深圳最具投資價值企業50強”,其“便攜式水域智能無人裝備”項目于2021年底落戶青島。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設,離不開海洋科技創新。潛行創新的案例表明,并非所有海洋領域的科技創新都是從“海里長出來”的。實際上,陸空科技和海洋科技并非涇渭分明,很大一部分可以相互轉化,在海洋中找到更大的應用場景。
中興通訊、研祥智能、華訊方舟等大型電子信息龍頭企業已進軍海洋通訊、船舶導航等海洋領域;大疆科技等一大批新興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裝備制造企業的高新技術也逐步延伸嫁接到海洋領域……當深圳日益重視海洋領域發展、加快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時,越來越多的企業在海中看到了新的機遇,紛紛推動陸空科技“下海”。深圳也積極引導,進一步推動陸海優勢產業融合,在2021年底發布的《深圳市促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公開征求意見稿)》中明確:“支持深圳企業、研究機構和高校開發的產品和服務應用在海洋領域或將海洋科技成果應用于非海洋領域,采取綜合評定方式,按照產品采購或技術服務合同金額的20%予以事后資助,最高不超過1000萬元。”
截至目前,深圳共有涉海企業7000余家,擁有一批綜合競爭力強的品牌企業,涌現出一批成長潛力大的新興企業。2020年深圳首次官宣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年報”,數據顯示,2016-2019年,深圳海洋生產總值由2012億元增長至2600億元,占全市GDP比重提高到約10%。青島2018年海洋生產總值3327億元,占全市GDP的27.7%,相較而言,深圳海洋經濟總量不大、比重不高,但深圳海洋經濟發展勢頭強勁,2021年上半年,深圳海洋生產總值增長30.9%,青島為21.9%。
同時,深圳主要海洋產業內部結構的快速優化也是一大亮點。
今年元旦,我國自主三代核電華龍一號中核集團福清核電6號機組首次并網成功,開始向電網送出第一度電,成為全球第三臺、我國第二臺華龍一號并網發電機組。日前在深圳舉行的高交會上,中廣核攜華龍一號等科技成果亮相。中廣核有關負責人表示,中廣核將在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海洋經濟發展、海洋科技創新等三個方面,助力深圳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深圳國際生物谷海洋生物產業園,是深圳目前唯一的海洋生物產業園區。
位于大鵬新區的深圳國際生物谷海洋生物產業園是國家發改委批準的首批國家生物產業基地之一,也是深圳唯一的海洋生物產業園區。通過園區平臺,深圳市龍科源水產養殖有限公司與深大生命與海洋科學學院合作,對“海葡萄”進行人工養殖和活性物質提取,在國內率先實現產業化,一年即實現海葡萄生產規模世界第一。

深圳龍岐灣,是養殖業的重要生產基地。
深圳國家基因庫聚焦生命、海洋等領域,為全球生命科學的科研及產業打造公共服務平臺,推動科研成果轉化和生物產業快速發展;深圳華大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先后完成全球首個彈涂魚、海馬、巴沙魚等物種的染色體級別基因組圖譜,推動種源經濟、海洋藥物與海洋健康食品發展……

深圳國家基因庫。
當前,深圳以海洋新興產業為重點,以海洋金融等高端服務業為核心,大力發展海洋高端裝備產業、海洋電子信息產業、海洋生物醫藥產業、海洋新能源產業、海洋金融業、航運業等行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濱海旅游業和海洋油氣業占比由超過90%降至56%,海洋高端裝備產業、海洋金融服務業、海洋信息服務業和海洋技術服務業占全市海洋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20%,海洋產業呈“三二一”穩定產業結構。
目前,青島市海洋產業仍以海洋交通運輸、濱海旅游、海洋設備制造等傳統產業為主,海洋新舊動能轉換活力不足、力度不夠。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紀委書記、中國科學院深圳理工大學(籌)副主任馮偉,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可持續發展與海洋經濟研究所所長胡振宇等專家及實訓干部王蕊表示,借鑒深圳發展經驗,青島應持續招引、支持包括涉海企業在內的龍頭企業發展壯大,推動陸空科技成果向海洋領域轉化。同時,利用青島涉海高校、院所集中的優勢,加快培育以產業發展為導向的新型研發機構,打破傳統科研機構的體制機制和管理模式,通過探索“樓上樓下”綜合體、創新聯合體等創新模式,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將創新與轉化深度融合,跨越科技成果轉化“死亡之谷”,從而推動海洋新興產業發展。
縱觀人類發展史,走向海洋是民族振興、國家富強的必由之路。21世紀是海洋世紀,向海洋要資源、要空間、要生存,成為世界各國的共同選擇,也是城市間競爭的戰略要地。從海洋經濟區域發展來看,以山東-青島、浙江-寧波、福建-廈門、廣東-深圳等國家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為支撐,由此構成分別位于北部、東部和南部的全國三大海洋經濟圈,成為對接“一帶一路”的重要平臺。國家發改委2021年底表示,“依托有條件的沿海城市,打造若干具有影響力的海洋城市”、“深圳、上海、青島、寧波、天津、大連、廈門等將建設現代海洋城市作為‘十四五’時期重要任務予以謀劃推動”。總體來看,深圳、青島在創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中同處一個賽道,同頻共振,當前的決策部署將決定城市未來發展的廣度和深度。(青島日報/觀海新聞駐深圳記者 李勛祥 文/圖)
責任編輯:岳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