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2月30日訊 “從0到1 ”的突破,要在科技創新;而“從1到10”的躍進,則有賴于產業孵化。近日,青島市第七批赴深圳體悟實訓隊走進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深圳先進院”),調研其科技創新密切成果轉化經驗,助力青島實踐。
深圳先進院由中國科學院、深圳市人民政府及香港中文大學于2006年共同建立。深圳先進院紀委書記、中國科學院深圳理工大學(籌)副主任馮偉介紹,為提高科研成果轉化率,深圳先進院從組建開始的定位就貼近市場需求,從科研項目立項再到人才引進均以產業化為目標,即采取科研與產業化結合的雙螺旋戰略,同時在發展中不斷建立和健全產業化專業隊伍。

實訓隊走進深圳先進院。
深圳先進院合成生物學研究所牽頭建設的深圳市工程生物產業創新中心,將創新與轉化深度融合,以面向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沿途下蛋”為基本導向,探索性打造樓上樓下創新創業綜合體模式。“樓下”為產業提供共享實驗平臺等需求;“樓上”科研人員開展原始創新活動,支撐產業進行核心技術攻關。“穿白大褂的”和“穿西裝的”在一棟樓里,打破了“從0到1再到10”的產業孵化時間,推動了企業加速孵化及集聚發展。目前,深圳先進院已累計承擔各項經費達135億元,承擔項目8027項,申請專利超1.2萬件,授權4903件,PCT2137件,轉化率達27.5%,產業界合作金額累計超29億元,建立企業聯合實驗室180家,孵化企業1346家。

實訓隊員調研深圳先進院康復輔具產業。

實訓隊與深圳先進院座談交流。
作為新型科研機構,深圳先進院打破了傳統科研機構的體制機制和管理模式,通過探索“樓上樓下”綜合體、創新聯合體等創新模式,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跨越科技成果轉化“死亡之谷”。近年來,青島也涌現出一批以產業發展為導向的新型研發機構,如青島海洋生物醫藥研究院、青島海洋食品營養與健康研究院等。實訓干部王蕊表示,深圳先進院人員規模接近5000人,高層次人才占比多,且各類人才的平均年齡一直保持在33歲左右,這與其創新的人才激勵約束機制密切相關。未來,在青科研院所可以借鑒深圳先進院引才用才創新機制和暢通產學研平臺市場化做法,人才工作部門繼續秉承以用人單位為主體的理念,不斷優化人才發展生態環境,讓人才與城市相互賦能、共同發展。(青島日報/觀海新聞駐深圳記者 李勛祥 文/圖)
責任編輯: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