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觀海新聞9月22日訊 前不久,我國首套國產化海氣界面觀測浮標成功布放在西北太平洋海域。其中,浮標搭載的國內第一套激光水汽濃度分析儀,今天亮相第五屆青島海洋科技國際展覽會。這套設備由駐青單位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研發,是我國海洋傳感器國產化替代過程中的一項創新性成果。
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副所長劉世萱介紹,目前,海儀所在我國沿海布放的監測浮標占全國在位運行浮標總量的90%以上,不過,平臺逐步國產化的同時,平臺上的海洋傳感器卻相對滯后,大部分來自進口。海洋傳感器是海洋監測浮標的“感覺器官”,也是海洋監測浮標的核心和制約其性能的關鍵所在,是我們亟待突破的方向。
用激光的方式測量大氣,國內有很多科研單位在做,但以此來測量水汽濃度和濕度,國內幾乎沒有。劉世萱說,當環境濕度發生變化時,傳統的濕度傳感器利用濕敏電容反應其變化,最快需要數秒時間,響應速度較慢。在高濕度地區,傳統濕度傳感器高濕褪濕慢的問題會使得測量數據不準確。激光水汽濃度分析儀是利用光學的方法進行測量,可以達到50Hz的響應速度。換句話說,傳統濕度傳感器一次測試需要幾秒種,而激光水汽濃度分析儀一秒可以測量五十次。更重要的是,激光水汽濃度分析儀準確度更高,可以用于海氣界面水汽通量測量、高濕度環境下濕度測量、邊界層氣象研究和碳水循環研究。

劉世萱介紹,激光水汽濃度分析儀目前已進入推廣階段,這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速、高精度激光水汽濃度分析儀,打破了國外技術封鎖和壟斷,將進一步提升我國海洋儀器裝備核心競爭力,為海洋科學研究、海洋環境保護、海洋資源開發、海洋防災減災和海洋安全保障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撐。(青報全媒體記者 李勛祥)
責任編輯:孫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