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在市立醫院就醫的900余名植入心臟支架的病人平均花費為6.5萬元;2021年上半年,600余名植入心臟支架的病人平均花費為4.9萬元;2021年下半年,500余名植入心臟支架的病人平均花費為4.26萬元……病人的花費越來越少,就醫負擔明顯減輕,這樣的降費現象正在青島各大公立醫院成為“常態”。
公立醫院改革發展是深化醫改的重點和難點,直接關系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的成效,深刻影響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近年來,青島各大公立醫院不斷推動自我革命,通過激活多方面的內生動力,讓市民改善就醫體驗,降低就醫經濟負擔。其中,藥品耗材集中帶量采購、臨床路徑規范管理年均為群眾節省看病就醫費用5000余萬元。
改善就醫體驗,床旁結算等措施讓患者少跑腿
從2012年啟動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以來,青島市公立醫院改革發展經歷了縣級公立醫院改革全面推開、鞏固完善和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全面實施,以及加快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等階段,由打好基礎向綜合改革、由提升改革成效到系統制度建設逐步轉變。經過近10年的改革探索,我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初步實現了人民群眾得實惠、醫務人員受鼓舞、公立醫院得發展和醫療保障可持續的改革總體目標,有關經驗與做法受到國務院醫改領導小組秘書處充分肯定,2017年在國家醫改簡報上予以刊發推廣,在2018年全國衛生工作會議上作書面交流。
如今,在青島市婦兒醫院,病人和家屬無需為出院樓上樓下奔波,因為醫院開展了“床旁結算”業務,患者可在病區護士站辦理出院結算手續,在減少患者就醫環節的同時,最大化避免交叉感染。
這只是青島公立醫院改善市民就醫體驗的一處縮影。記者了解到,全市公立醫院以“改善醫療服務”“六個一”“群眾就醫體驗”等專項行動為抓手,建成青島市區域診療“一卡通”平臺,通過網站、手機APP、微信服務號等渠道為居民提供預約掛號、診療信息推送、檢查檢驗結果查詢、排隊叫號查詢、預交金和第三方支付等服務。青島公立醫院普遍設立綜合服務中心和門診集中服務單元,增加醫療和醫保咨詢、病案復印、輪椅借用、便民服務箱、自助充電設備等服務,進一步為就診人員提供多方面、全方位的優質服務。我市已建成市級“互聯網+區域影像診斷平臺”,平臺接入19家醫院,互聯網診療服務持續改善。推進“全市一家醫院”建設,實現預約掛號、診間繳費、結果互認等,促進醫療機構間信息互聯、互通、共享,提高便民、惠民程度。

減輕就醫負擔,9年來13次調整醫療服務價格
為有效減輕患者就醫負擔,我市推動公立醫院改革“破冰”前行。優先安排市財政資金支持衛生健康領域項目建設,積極協調落實對公立醫療衛生機構的財政補助政策,2021年市級財政撥款市屬、駐青公立醫院4.03億元,其中基本支出補助2.56億元、項目資金1.47億元,同比增加6.2%、65.17%。繼續加大對中醫醫院投入傾斜力度,2021年市級財政保障中醫醫院0.53億元,同比增加12.8%。
目前,我市公立醫院科學補償機制已基本建立。記者獲悉,取消藥品加成以來,市、區(市)政府積極落實“811”補償政策,基本建立起醫療服務價格補償和財政投入兩條渠道構成的公立醫院補償新機制。自2013年開始,我市逐步探索建立醫療服務價格動態調整機制,9年來先后組織實施13次醫療服務價格調整,涉及服務項目1.3萬多項。
我市通過藥品耗材集中帶量采購、臨床路徑規范管理等,年均為群眾節省看病就醫費用5000余萬元。記者了解到,通過深化改革,市市立醫院2021年出院患者四級手術(技術難度大、手術過程復雜、風險度大的各種手術)比例達到20.8%,平均住院日下降至8天,門診均次費用同比降低17.2%,住院均次費用同比降低5.7%。市婦兒醫院2021年門診、住院次均藥費分別較2020年下降2.35%、7.93%,為患者節約資金1300余萬元,真正為群眾解決“看病難、看病貴”。(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郭菁荔)
責任編輯:管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