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什么是“路怒癥”?
還有十幾天就要過年了,馬路上的車也越發多起來。上下班的,互贈禮物的,接送親友的,辦年貨的……大家都急著趕路,遇到擁堵時,誰都不愿讓一讓。遇到這種情況,一些人就特別容易上火,平時隱藏起來的“路怒癥”也會瞬間爆發。
那些有“路怒癥”的人,輕則爭道搶行、別車夾塞,重則造成事故、引發爭斗,給原本就擁堵不堪的路況帶來更大的麻煩。為什么有些人一開車,就特別容易上火呢?

隨著社會節奏加快,人們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易燃易爆炸”也延伸到道路交通方面,帶有憤怒情緒的駕駛行為會指向其他的駕駛者、乘客或者是無辜的行人,這就是“路怒癥”(road rage)。
挫折攻擊性假設,是學術上對“路怒癥”的理論解釋。
簡單來說,駕駛人因為路況較差,或者其他道路使用者的不文明駕車行為,如加塞、闖紅燈等,而使得自己的駕駛利益受損時,就會被激怒。

另一種常用來解釋“路怒癥”的理論則是情緒理論。
駕駛者受到外界環境的刺激時,就會產生一種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血脈僨張的憤怒情緒,從而產生了攻擊的動機。

02.
為啥現在的司機內心越來越容易被刺激到呢?
這事兒首先和無法控制的外部環境脫不了干系。
1、行車環境惡劣
近年來,機動車保有量的大幅提升,原有的機動車道已經滿負荷運行,原先的設計已經不能適應現在的交通運行。雖然交通部門已經采取了一些措施來緩解交通堵塞,但天氣狀況、找不到停車位、長時間駕車等仍然會引發司機煩躁不安的情緒。

2、駕駛空間幽閉
司機長期處于封閉的環境中,容易心理壓抑,壓力的承受能力也會降低,即使一些小事情也不能容忍;再加上車里空間狹小、空氣不流通,更容易誘發焦慮情緒。

3、交流障礙
出于安全和經濟因素的考慮,交通語言被縮減為一系列正式或非正式的基本信號,只傳遞最簡單的含義。
而駕駛過程中的某些非正式信號常常被誤解,即便是正式的信號,有時也會令人迷惑:
一輛車一直開著右轉向燈,司機究竟是準備右轉,還是忘記了將轉向燈關掉?
很不幸,我們無法直接向司機詢問TA的真實意圖,從而產生郁悶、誤解、憤怒的情緒。

03.
當然,“路怒癥”的產生也有駕駛人自身的問題。
1、控制欲與本能的自我保護
當一個人的生命受到外來的侵犯時,出于本能,TA容易產生攻擊性行為;一些控制欲較強的人,希望一切都在掌控之中,一旦平衡被打破,就可能激發TA憤怒的反應。所以不管有意還是無心,行進途中一些司機只要覺得自己被“冒犯”了,他的火可能一下就上來了。
2、“匿名性”
駕駛人在被包圍起的相對獨立空間里,具有相對匿名性。在不受社會監管的情況下,更傾向于做出具有攻擊性的行為。
然而,以上解釋并不能成為“路怒癥”的托詞,畢竟在馬路上斗氣的“路怒癥”患者們,危害的是在場所有人的生命安全。
前不久,在高速公路上,一輛大貨車和一輛小貨車,就把車速快、車流量大的高速公路變成了大型斗氣賽場。
友情提示:在高速公路上開斗氣車是十分危險的行為,情節嚴重將構成危險駕駛罪,請廣大駕駛人在行駛途中一定要調節好自己的心態。
04.
“路怒癥”患者不光互相傷害,甚至還會威脅到無辜的乘客。
2021年11月4日,虞某駕車行至京港澳高速湖南昭山段時,認為一輛大客車超車時(后經調查系正常超車)阻礙了自己,一氣之下產生報復心理。隨后通過急剎減速、來回變道等方式,在10余分鐘內持續惡意別車。滿載47人的大客車,多次被逼得進入應急車道通行,最終被逼停在快速車道。雙方人員隨即下車理論,大客車副駕駛林某惱怒之下毆打虞某出氣。經調查,林某因毆打他人被處罰款500元,虞某則因涉嫌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被刑事拘留。
人非圣賢,孰能一直保持peace&love(和平友愛)呢?但是,如果真的在開車路上一時“上頭”,請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并且謹記以下十六字“真經”:
算了,您先,有數,歇會,緩緩,別氣,聽歌,醒醒。
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守法規,知禮讓,道路文明始于你我的方向盤下,別讓“路怒癥”破壞了過年的好心情。
責任編輯: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