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臨近,萬象更新。2022年是我國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新征程的重要一年。中國之聲推出系列報道《新春走基層》,記者走進城市鄉村,走進群眾生活,記錄新時代發展跳動的脈搏,感受美好生活背后的奮進力量。
四川瀘州,緊鄰長江。瀘州市合江縣白米鎮向陽村,有一處不起眼的兩層半高的小樓,這里是長江瀘州航道局通路口信號臺。

坐落在長江邊的通路口信號臺
長江航道四川瀘州、宜賓段河道水流湍急。每年10月到第二年5、6月的枯水期,需要在這些河段設置信號臺,指揮船舶按照信號臺的命令有序通過。鄭琴就是一位在信號臺工作的女信號員,駐守在長江邊,一待就是19年。

鄭琴擦拭信號旗
長江上的信號臺,就像航道上的“交通崗亭”,最早設置于1915年。當時一根立桿用來懸掛竹篾條編織的三角形信號牌子,旁邊搭起棚子。直到1950年,才陸續改建成了磚木結構的房屋。
鄭琴所在的信號臺一樓是信號員的休息區,值班室在二樓,面向長江,透過玻璃,能看到過往的貨輪。

鄭琴觀察過往船只
鄭琴說,以前的信號旗全部靠手拉,信號旗是用竹子編的,歷經風吹日曬,還要經常更換,信號旗淋了雨以后會很重,拉都拉不上。
隨著技術升級,現在的信號旗都是自動完成升降。細心的鄭琴小心翼翼地呵護著這些辦公設備,一點也不敢馬虎。她說:“我們要寫學習記錄,要寫工作記錄、工作日志,要統計過往船只的數量。還有燈的保養、信號旗的保養、高頻電器的保養,所有設備的保養都要做。”
鄭琴和同事們管理著4公里多的長江蓮石灘控制河段,每年10月開始上班,到第二年5、6月汛期來臨之前,要一直堅守在崗位。設備升級后,值班人員從過去的4個人縮減到2個人。鄭琴說,坐在值班室面向長江,就在那里等船,也會覺得很寂寞。

鄭琴介紹智能信號揭示系統
就是在這種工作環境下,一代代信號員始終堅守在信號臺,與信號旗共生,與江水為伴,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為了過往船舶的通行平安,奉獻著自己的青春年華。

長江瀘州航道局通路口信號臺
今年春節,鄭琴依舊要留在信號臺值班。她說,除了感冒或者看看病,到了信號臺基本不走,她早已把信號臺當成了自己的家。看著來來往往的貨船為家鄉經濟帶來了發展,她感到自己的堅守很有意義。

鄭琴通過高頻指揮過往船只
從2011年起,瀘州航道局著手研究控制河段智能信號指揮系統。完成之后,信號員就可以在縣城里遠程辦公了。
即將退休的鄭琴說:“信號指揮工作很辛苦,也很孤寂,但看著船舶平安通行控制河段,我又感到很欣慰,覺得自己的工作很有價值。我會盡全力站好最后一班崗,守護船舶安全通行。”
監制|崔欣
記者|劉濤
責任編輯:陳海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