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獲得2021年度中國科學院杰出科技成就獎的侯保榮院士表示,五十余年自己就干一件事——
戰斗在海洋腐蝕與防護科研第一線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月20日訊 今天,中國科學院公布了2021年度杰出科技成就獎等系列表彰。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侯保榮獲得2021年度中國科學院杰出科技成就獎。
不久前,侯保榮剛獲得了聯合國世界腐蝕組織(WCO)首屆世界“腐蝕成就獎”。系列榮譽是對侯保榮在海洋防腐蝕領域系列科技成果、推動產學研結合、促進科研成果應用的充分認可。
降服海水腐蝕這個“吃金屬的老虎”
“我就是專心干好海洋腐蝕與防護這一件事。”侯保榮曾多次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
上世紀七十年代,我國一般將海洋腐蝕環境分為大氣區、潮差區和海水區等區域。彼時,大家普遍認為潮水忽高忽低、風吹日曬的潮差區海洋腐蝕現象最為嚴重。但事實果真如此嗎?為了找出最科學的答案,侯保榮等人在陳山碼頭海邊臨時構建了一個水池,開展掛片實驗。日復一日的實驗表明,浪花飛濺區才是海洋腐蝕最嚴重的區域,是真正的腐蝕防護“短板”。
如何降服浪花飛濺區這個“吃金屬的老虎”呢?侯保榮團隊翻閱了大量外籍資料,發現在浪花飛濺區采用包覆防腐蝕技術,防腐效果理想,但相關技術在中國尚屬空白。于是,侯保榮在中國率先開始研發針對我國腐蝕環境的包覆技術。

侯保榮(左二)開展長尺掛片實驗
潤滑脂是有效的海洋防腐方法之一,侯保榮試驗了數十種潤滑脂,取得了一定防腐效果,但被包覆的鋼鐵始終仍有少量腐蝕。實驗、觀察、思考、再實驗……經過無數次失敗,侯保榮終于揭秘,浪濺區鋼鐵表面的海水難以人工去除,殘留在潤滑脂里,才導致了點蝕的發生。找到問題后,他迅速請教了高分子專家,并與日本合作,最終將金屬表面的水分“置換”出來,只留下油性基團,大大提高了海水防腐性能。
繼而,侯保榮進一步攻關多層復配,最終形成了由礦脂防蝕膏、礦脂防蝕帶、密封緩沖層和防蝕保護罩組成的復層礦脂包覆防腐蝕技術(PTC)。該技術表面處理簡單、施工方便,可帶水、帶銹施工,能有效隔絕海水,抵御海水腐蝕導致的機械損傷。
技術轉化為成果,為大型海洋工程保駕護航
科學技術要服務于社會工程,必須擴大生產。侯保榮深諳這個道理,在借來的“四面漏風”的廢棄大廠里,加工了簡易的生產設備,熱火朝天地做起實驗,要把科技創新成果推向產業應用。他提交了“我國海洋工程設施浪花飛濺區防腐蝕工作亟待加強”的建議,并作為首席科學家承擔了多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完成了PTC技術擴大生產的關鍵一步。
經過數十年的探索,侯保榮與青島迪恩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穩定合作,研發生產設備從Ⅰ型、Ⅱ型、Ⅲ型,到可批量穩定生產的Ⅳ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自動化生產線。這項合作實現了相關技術在國內的首次規模化、標準化生產,保障了產品性能達到國家標準GB/T32119-2015要求,具有中國計量認證機構(CMA)的合格檢測報告,打破了相關領域的國外技術壟斷,生產能力滿足了多項重大工程需要。
而今,PTC技術相關成果已經在青島港液體化工碼頭使用近十五年,至今保護狀態完好,內部鋼結構光亮如新,預計防護壽命可達30年以上;在冬季結冰期長達5個月的丹東華能電廠煤碼頭,相關成果也經受住了考驗,至今已順利應用8年。據統計,PTC技術已經實現了我國全緯度的適用,在大連北良港碼頭、上海洋山深水港LNG碼頭、杭州灣大橋等近五十項國家重大工程中應用。
此外,侯保榮還利用多片嵌合保護罩技術,解決了海上風電超大直徑塔筒的現場包覆和陸地預包覆難題,同時解決了幾十座橋梁錨室系統和埋地管道的防護難題,實現了PTC技術在多種場景的應用。
“隨著技術產品逐漸成熟,我們注冊了商標(迪恩特R)和防偽標識,并投保了商業綜合責任險。”侯保榮與時俱進,邁出了向市場探索的步伐。
奮斗五十余年,相關成果在110余項重大工程中應用
科研的腳步是不停歇的。在海洋防腐領域,侯保榮針對海洋大氣區異型鋼結構的腐蝕防控難題、海工鋼筋混凝土的腐蝕防控難題,率團隊成功研發出了氧化聚合包覆防腐技術(OTC)、柔韌性鋼筋混凝土涂層防腐技術(FCC)等一系列成果,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并均實現了產業化。目前,這些成果已經在110余項重大工程中得到成功應用,創造了巨大的經濟與社會效益。
縱使有多項成果,侯保榮還是常說,PTC技術是他眾多成果中最偏愛的一朵“浪花”,它承載著侯保榮與浪花飛濺區的不解情緣,這是他進入腐蝕領域的“萌芽”,也見證著他服務于我國多項防腐工程的“開花”“結果”。
專注海洋防腐領域五十余年,侯保榮先后承擔國家重大科研計劃30余項,出版專著9部,主編論文集10部,發表SCI論文500余篇,授權專利100余項,制定國家和地方標準10余項;主持“我國腐蝕狀況及控制戰略研究”重大咨詢項目,完成我國最全面系統的腐蝕調查,出版170余萬字的《中國腐蝕成本》,英文專著The Cost of Corrosion in China在全球發行;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山東省科學技術最高獎、山東省技術發明一等獎、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腐蝕與防護最高工程成就獎、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美國腐蝕工程師協會(NACE)科技成就獎及NACE卓越組織獎等。
同事們形容,工作中的侯保榮就像一臺“永動機”。數十年來,他始終堅守科研第一線,近三年的出差里程中,僅飛行距離就超過33.3萬公里,相當于繞地球8圈多。
現已年過八旬的侯保榮表示:“得到的成績也只代表過去,我會繼續奮斗在腐蝕研究的第一線,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為我國防腐事業作出更多貢獻!”(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耿婷婷 通訊員 翟曉凡)
更多新聞:
侯保榮院士獲2021年度中國科學院杰出科技成就獎
在腐蝕與防護領域取得多項重大成果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月20日訊 今天,中國科學院公布了2021年度杰出科技成就獎等系列表彰。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侯保榮獲得2021年度中國科學院杰出科技成就獎。

侯保榮在海水施工現場
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獎授予中科院院屬單位在近五年內完成或顯示影響的重大成果的研究集體或個人。不久前,侯保榮剛獲得了聯合國世界腐蝕組織(WCO)首屆世界“腐蝕成就獎”。系列榮譽是對侯保榮突出貢獻、產學研結合、科研成果應用的充分認可。
多年來,侯保榮先后承擔國家重大科研計劃30余項,出版專著9部,主編論文集10部,發表SCI論文500余篇,授權專利100余項,制定國家和地方標準10余項;主持“我國腐蝕狀況及控制戰略研究”重大咨詢項目,完成我國最全面系統的腐蝕調查,出版170余萬字的《中國腐蝕成本》,英文專著《The Cost of Corrosion in China》在全球發行;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山東省科學技術最高獎、山東省技術發明一等獎、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腐蝕與防護最高工程成就獎、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美國腐蝕工程師協會(NACE)科技成就獎及NACE卓越組織獎等。(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耿婷婷)
責任編輯:王鳳一 岳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