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引育留用人才沃土
釋放科技創新源動力
——住青省人大代表、省政協委員熱議人才建設
人才作為第一資源,能夠為科技創新帶來源源不斷的活水,具有不可比擬的發展潛質。當前,山東正處于由大到強戰略性轉變的關鍵時期,需要一批高質量高層次的人才作為支撐。
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堅定不移強化科技創新,攻克一批創新技術,搭建一批創新平臺,壯大一批創新產業,引育一批創新人才。
在省十三屆人大七次會議和省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的會場,“人才”也成為代表和委員們熱議的“關鍵詞”。在分組審議和討論省政府工作報告時,住青省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圍繞引育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各抒己見、建言獻策。發言中,大家結合自身所處行業和深入調研成果,既直言不諱地指出當前存在的問題,也圍繞當前山東省人才建設情況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
“高端人才是促進山東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解決科技創新‘卡脖子’問題的戰略性資源。近年來,山東省在人才培育、吸引和集聚上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取得了明顯成效。但要推進人力資源大省向人才強省轉變,還要在‘引育留用’上下功夫,加快實現高端人才集聚。”省人大代表、青島大學物理科學學院副院長王乙潛說。
堅持全方位培養用好人才,是做好人才工作的重點任務。王乙潛建議,要堅持自主培育高端人才,在推進“雙一流”高校建設、實施《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的過程中,將培養卓越的工程科技人才作為教育改革攻堅期的重要使命,深化人才培養的綜合改革。要積極構建開放、卓越、共享、包容的人才制度體系和科技創新體系,提升山東省科技、教育、人才等優質創新資源流動的便利化水平,加快構建人盡其才的制度環境。建立健全國際標準的人才服務體系,打造更優質的人才創新創業生態,重視發揮高質量留學生群體的作用,通過高質量的就業機會、寬容的創新創業文化、豐富且具有前景的職業發展際遇,集聚和吸引更多國內外高端人才。
培養創新型人才是國家、民族長遠發展的大計。“創新人才培養的基礎和關鍵在教育。我認為,應該積極推進項目式教學實踐研究,推動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方式改革。”省人大代表、青島第三十九中學(中國海洋大學附屬中學)海洋教育集團總校長白剛勛說。聚焦創新型人才全生命周期的培養模式,白剛勛建議,在全省開展各學段項目式教學試點研究,通過項目式教學實踐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提升學生對核心知識的理解應用遷移創新的能力。
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深化科技獎勵制度、科技人才分類評價、科技成果評價改革。省人大代表、青島市供水水質監測中心副主任欒洪文說,去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技能人才與專業技術人才職業發展貫通的實施意見》,進一步打通高技能人才與專業技術人才職業發展通道。“落實過程中,我們感覺到貫通領域受益面還比較窄,企業積極性有待提高。”欒洪文建議,應當進一步破除“四唯”傾向,注重技能貢獻,對有絕招、絕技、絕活等真才實學,業績顯著、貢獻突出的高技能領軍人才,可拓展資格評價內容,建立職稱評審綠色通道。同時,將職稱與福利待遇、晉升通道緊密相連,并形成完備體系,樹立鮮明的人才評價導向和用人導向,真正發揮職稱對一線工人的鼓舞和激勵效應,讓更多高技能人才脫穎而出、發揮作用。
省政協委員、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閻子峰認為,當前,全省產教融合逐漸進入瓶頸期,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釋放活力,提供政府層面的保障與激勵。此外,山東省急需領域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尚需要頂層設計和統籌布局。
如何實現研究型人才向應用型人才轉變,真正讓人才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寫在服務科技創新的火熱實踐中?閻子峰建議,要注重融合創新,實現共建共享,推動山東省高校產教聯盟建設,以人才需求為導向,深入推進產教融合,校際、校企合作,切實提高企業和高校共同服務山東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和貢獻度。要高效發揮政府職能,“雙管齊下”做好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培養的統籌布局,構建研究性和應用性相結合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產教融合體系。同時,要發揮高校人才培養改革的主動性,探索將專業實習、創新實踐、職業資格等作為專業學位研究生學業評價的重要內容,切實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有效銜接。(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劉佳旎 藺君妍)
責任編輯:程雪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