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業內人士致電青島日報,期待“愛的邀約”不僅“邀約”市民奉獻愛心、志愿組織參與其中,而且能夠“邀約”相關部門、單位形成助殘合力——
“愛的邀約”觸發助殘“深層關注”
青島這座大愛之城,從來不缺少愛心。近日,青島日報刊發“愛的邀約”系列報道,市民的愛心再一次如潮涌來,就像一位志愿者致電青島日報愛心助盲出行熱線82933327說的那樣:“這次‘愛的邀約’愛心助盲出行志愿活動就像是又添了一把‘愛之火’,再一次‘點燃’了青島人的大愛之心。”
記者從市文明辦、共青團青島市委、市民政局和市殘疾人聯合會了解到,自2008年以來,一支支志愿服務團隊在青島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青島志愿服務網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月28日,我市注冊志愿者達1696509人,志愿服務組織達14059個,作為青島志愿服務的重要分支之一,助殘志愿服務也在發展壯大中日趨專業化。“笑姐團隊”“春雨助殘”“曉慧馨雨”等多支以助殘為特色的志愿服務組織脫穎而出,服務范圍基本覆蓋了助殘服務項目,成為青島這座大愛之城的一張張“溫暖名片”。
“這些助殘志愿服務不再局限于到殘疾人家里打掃衛生、理發等送溫暖活動,更側重于幫助殘疾人走出家門,融入社會。”市文明辦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助殘志愿服務已經走向項目化,針對特定的殘疾人群體進行專業化、常態化和長期的幫扶和培訓。這種服務模式雖然見效慢,但經過一到兩年的沉淀后,往往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在全市相對專業的助殘志愿團隊中,四種類型占據“主流”,分別是群眾自發助殘組織、社會化助殘志愿組織、企事業單位助殘志愿組織和大學生助殘志愿組織。其中,社會化助殘志愿組織的專業化程度最高,組織架構比較完整,能夠長期穩定地從事某一類助殘志愿活動,社會影響力較大,且極具品牌效應,部分組織已經在市行政審批局注冊成為民辦非企業單位。“曉慧馨雨”“春雨助殘”“夢園”“小雨滴”“小雨點”“笑姐愛心助殘”“同沐陽光”等志愿服務品牌就是這些組織“孵化”出的典型代表。
自2014年起,市北區春雨殘疾人輔助性就業中心的創辦人崔永蘭開始從事智力障礙殘疾人輔助性就業工作。在崔永蘭的幫助下,先后有100多名智力障礙殘疾人通過雙手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甚至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從一名受助者變成了助人者。
在幫扶肢體殘疾人的志愿活動中,笑姐愛心助殘團隊在全國首創“量體選衣”愛心助殘模式。目前,該團隊已經量出37萬多件衣服,深入3000多座村莊,行程達21萬多公里,近5萬名殘疾人收到了合適的衣物。
聽障人士、視障人士也是殘疾人群體中急需幫助的重要人群。已具影響力的曉慧馨雨助殘服務中心、王建民手語工作室等志愿團隊常年活躍在推廣手語、為聽障人士提供公益性手語翻譯和技能培訓的第一線。以曉慧馨雨助殘服務中心為例,僅在2021年就開展或參與活動214次,志愿服務時長累計333.5小時,有24082人次從中受益。最近,剛剛成立的青島市無障礙環境促進會則是主要服務視障人士的公益組織。
“社會化的助殘志愿組織一般專業化程度較高,根據其服務的視障人士、聽障人士、肢體殘疾人、自閉癥和智力障礙殘疾人等特定群體,開展專業化的助殘項目。”曉慧馨雨助殘服務中心負責人賈曉慧告訴記者,“標準化、專業化、常態化是志愿服務團隊發展的關鍵因素。北京的‘協作者’、武漢的‘樂仁樂助’、上海的‘恩派’等樞紐型社會公益組織在當地深耕多年,不僅形成了品牌影響力,而且形成了一整套可借鑒、可復制的運營經驗。我們期待著可以‘請進來’,也可以‘走出去’,學習外地的先進經驗,推動我市助殘志愿服務項目的發展。”
“據我們了解,我市對專業助殘志愿組織的數量并沒有確切的統計,基礎性信息的缺失阻礙了助殘志愿服務的標準化、專業化、常態化發展,僅靠部分助殘志愿團隊的單打獨斗難以形成長久的生命力。”一些關注助殘事業的專家學者致電記者表達了他們的看法,“希望此次‘愛的邀約’能激起社會各界的深層關注,不僅‘邀約’市民奉獻愛心,志愿組織參與其中,而且能夠‘邀約’相關部門、單位形成合力,進一步加強助殘引導,加大扶持力度,推動助殘志愿服務團隊良性發展。”
據了解,目前,我市尚未形成成熟的助殘志愿組織發展模式,這也成為一些志愿服務人士關注的話題之一。“大部分助殘志愿組織是以創始人為核心,依靠創始人的個人魅力和影響力吸引外部資源注入,維持志愿組織的運營,一旦創始人因為某種原因無法繼續堅持,已經形成影響力的助殘志愿者組織可能也會隨之停下腳步。”一位志愿服務團隊負責人說,“期待我市集合現有的助殘志愿團隊資源和智慧,利用大數據技術,構建起專業化、標準化、可借鑒、可復制的助殘志愿組織發展模式,政府和社會組織形成合力,為全市助殘事業的專業化、精準化探索出一條新路。”(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黃飛 陳金)

青島日報2022年1月29日5版
(點擊下方鏈接參與報名)
責任編輯:岳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