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平度市鳳臺街道東潘家疃村格外熱鬧,鑼鼓聲響徹整個村莊,8名少年兒童每人手里捧著一盞寫有“光榮人家”的“光榮燈”走在前面,不時喊著“一人當兵,全家光榮”、“參軍光榮,保家衛(wèi)國”的口號,村干部、村民代表一起敲鑼打鼓,帶著福字、花生油、大米、酒、燭竹等慰問品,敲鑼打鼓,來到8戶軍屬家中,為他們掛“光榮燈”,送上全村人的溫暖和祝福,以感謝他們對祖國國防事業(yè)作出的貢獻。

“這是村里送來的‘光榮燈’,可以從大年三十一直亮到正月十五。”平度市東潘家疃村軍屬李玉岐,今年是女兒李楊潤雪從青島紅星科技學院大一學生報名應征入伍的第一年,也是全村歷史上走出的第一個女兵。李玉岐擦拭和檢查家門口那盞用亞克力材料制成的“光榮燈”。李玉岐之所以格外關心這盞燈,是因為今年全村就有8戶人家懸掛“光榮燈”,這讓他感到特別光榮,同時他也希望這盞燈能像一個能量源一樣,激勵著在部隊服役的女兒好好表現,榮立新功。村黨支部書記李玉洲介紹,從1951年開始,該村村干部就組織人員給村里軍人家庭送“光榮燈”,如今這個做法已經堅持了71個年頭,“以前,村里送燈的時候會給軍屬挑水、打掃衛(wèi)生、包餃子。2017年,村民搬上樓房,生活條件大為改善,村里還給他們送去慰問品”。 82歲的村民李書全參加過第一次送“光榮燈”活動。據老人回憶,1951年,老支書于洪奎要去慰問參加膠河戰(zhàn)役犧牲的李昊烈士家屬,思來想去,只拿些慰問品顯得太輕,于是就想著制作一個能彰顯出光榮之家與眾不同氣質的物件。

不久之后,他就組織村里的能工巧匠制作了第一盞“光榮燈” 。那個時候的“光榮燈”用粉紅紙裱糊,上面的紅五星由木板刻成,然后再染上紅色,中間“光榮之家”四個字是用毛筆寫的,里面點的是蠟燭。“現在生活好了,咱們不能忘了那些保家衛(wèi)國的軍人,他們是功臣,給他們家里送‘光榮燈’是應該的。”李書全說,70年的送燈活動,他一次都沒有落下。

據了解,東潘家疃村共140戶、552人,從新中國成立至今已有39人參軍。李志鵬,2O19年從大學報名應證入伍,因表現突出,被評為“四有”優(yōu)秀士兵。2O21年,他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軍校。據村干部、計生主任李輝介紹說,今年,東潘家疃村新應征入伍3人。往年送“光榮燈”,他們都組織黨員、村民代表參加,敲鑼打鼓,近些年則改成了由村里的小學生一起參與,為的是讓孩子們耳濡目染,把這個好傳統(tǒng)記在心里,一代一代傳承下去。“今年過年,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我們還是在臘月二十六那天隆重組織了送‘光榮燈’活動。”李玉洲表示,如今的 “光榮燈”已不僅是一盞燈,它還凝聚了村民對軍人的尊崇之情,照亮了村里人的愛軍擁軍之路。2020年,該村被平度市委、市政府評為雙擁模范單位。(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馬英歌 通訊員 宗緒昌)
責任編輯: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