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新舊動能轉換,重塑經濟增長極 
打好五場硬仗,“決勝之年”奮力沖刺“五年取得突破”
翻開青島2021年經濟成績單,“質效提升”是一個不容忽視的亮點,一些代表高質量發展方向的關鍵指標都在佐證這座城市經濟增長引擎的悄然轉換。
以高技術制造業為代表的新動能增勢強勁,同比增長17.1%,投資和生產增速全方位超過傳統動能;“四新”經濟投資由2019年的44.6%提升至2021年的50.4%,占全部投資比重超過一半,經濟新驅動力不斷鞏固增強;制造業投資持續勁爆,同比增長24.8%,對全市投資增長貢獻率達115.6%……一條條昂揚的增長曲線、一組組亮眼的數字,都成為青島發力新舊動能轉換、堅守高質量發展戰略定力的生動注腳。
“一年全面起勢、三年初見成效、五年取得突破、十年塑成優勢”。2022年,山東作為全國首個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已經走到了第五年。作為“三核”之一的青島,在“五年取得突破”的決勝之年,更要發揮龍頭引領作用,錨定目標、奮力沖刺。
鼓點催征,時不我待。對于正處在發展緊要關口的青島而言,“突破之年”要有“突破之舉”。奮起揚鞭的青島,提出堅決打好“四新”經濟崛起、產業布局優化調整、創新能力提升、綠色低碳轉型、高水平制度創新五場硬仗,進一步增強創新力,激活發展潛力,讓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更足、勢頭更強、成色更好。
推動“四新”經濟崛起,優化城市產業布局
“四新”經濟的強勢崛起,是催生新動能、增創新優勢的關鍵力量,不僅可以“穩”住一座城市的經濟基本面,也可以更加深刻地改變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
在“四新”經濟的培育中,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是賦能傳統產業、催生新動能的關鍵之舉。青島依托在工業互聯網領域深耕多年的根基,正在打開“工賦青島”的巨大發展空間。在全國首個“產業云腦”——青島市工業互聯網企業綜合服務平臺,企業不僅可以一站式辦理人力、財務、稅務、法務等相關業務,還可以獲取更具針對性和本地化特色的工業互聯網改造和數字化轉型服務。數據顯示,青島全市生產設備數字化率超過50%,“上云用云”企業3萬家,兩化融合發展指數高達93.4,已上線運行賽輪橡膠輪胎等垂直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26個,全市500個技改項目累計為440余家企業兌現技改獎補資金近10億元。
青島深厚的產業基礎為數字經濟提供了廣闊、豐富的場景,加速新業態新模式的“破繭而出”。加強數字變革創新、推進場景應用和跨界融合,青島在2021年實施推進新業態模式發展意見,出臺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42條措施,在全省首創開展創新應用實驗室和場景應用實驗室建設,深入挖掘城市場景資源,創新推出“兩年容錯期”等舉措幫助企業驗證商業模式。經過半年的培育,15家實驗室中,1家依托企業實現上市,4家已經獲得創業投資支持。
在數字經濟的發展上,青島已然具備相當的基礎,在諸多領域蹚出了切實有效的路徑。春節過后的第二個工作日,數字青島建設領導小組會議舉行。這是青島連續兩年將春節過后“開年第一專題會”聚焦這一議題,青島在數字城市發展上的堅定決心不言自明。
對青島而言,打好“四新”經濟崛起硬仗,推進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應用場景化、跨界融合化“四化”是關鍵。通過數字賦能讓城市和產業發展“如虎添翼”,青島要加快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開展工業互聯網“四新”領航專項行動,引領建設山東半島國家級工業互聯網示范區,打造“智造強市”;加快應用場景化,青島已經發布認定新一批創新和場景應用實驗室的申報“集結令”,將繼續開放一批地標級城市場景,讓新經濟共享城市發展空間;加快跨界融合化,爭取國家新一批兩業融合發展試點,建設國家級服務型制造示范城市。
“四新”經濟的崛起,改寫的是發展動能的格局,也是一座城市的產業布局,定義的是城市的未來。
過去的一年里,以“項目落地年”為牽引,通過重點項目的科學布局,青島不斷優化城市的產業版圖。2021年推動1400個5億元以上項目、750個10億元以上項目、129個省重大、新舊動能轉換、“雙招雙引”簽約和補短板項目建設;國際招商產業園新引進總投資30億元產業大項目83個,出臺服務保障重點項目早落地早開工“15條”工作舉措,通過金企對接為重點項目融資307億元,吸引了芯恩、富士康、京東方等一批推動新興產業垂直崛起的大項目落地建設。在產業集群發展上,青島加強政策供給,制定13個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出臺重點產業高質量發展66條財政支持政策;智能家電等2個產業集群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工業互聯網等14個產業集群獲評省“十強”產業“雁陣形”集群,明月海藻等19家企業獲評省“十強”產業領軍企業。
但要看到的是,在產業布局上,青島依然存在產業不聚焦、空間不集聚等突出問題,亟須打好產業布局優化調整硬仗,強化全市“一盤棋”布局,形成全市“產業地圖”,引導各區市聚焦主業、錯位發展;進一步深化功能區改革,在產業上搞出特色、做出規模,突出重點產業精準化招商,制定產業鏈圖譜,增強招商實效。
抓牢重大項目的招引落地這一積蓄新動能的重要路徑,新的一年,青島已然在謀定快動。1月10日,青島印發實施青政字〔2022〕1號文,發布2022年市級重點項目清單,以“一號文件”勾勒新一年城市的項目推進圖譜,描繪城市的產業升級藍圖。占比過半的“四新”經濟項目,是這份清單的突出亮點之一。238個“四新”經濟項目總投資4155.06億元,個數和投資占比分別為57.2%、44.8%。其中,高端裝備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新能源新材料產業項目數量列前三位。
這股“開局就是決戰、起步就是沖刺”的勢頭在壬寅新年更加昂揚。也是在第二個工作日,青島西海岸新區春季重點項目集中開工活動舉行,總投資889.7億元的125個重點項目同時開工建設。這是青島奮力實現全市一季度“開門穩”“開門紅”的一個縮影。依托這些投資規模大、帶動作用強的項目,青島的發展動能將進一步釋放。
全面提升科技創新力,讓新動能加速蓄積
打造新舊動能轉換“強引擎”,在經濟發展活力迸發中孕育創新的力量、強化創新的氛圍、提升創新的能力,儼然是蓄積新動能的重要“方法論”。
虎年開年,山東省2022年工作動員大會全面部署了“十大創新”,加強科技研發創新領銜其中。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將城市在海洋創新領域的優勢變為發展勝勢,青島勢必要打好創新能力提升硬仗。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2021年,青島在國家備案的科技型中小企業超過6300家,高企突破5400家,上市高企超過36家,蓬勃發展的態勢昭示創新的源源動力。作為開年青島首家上市公司,1月27日,青島創新奇智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港交所掛牌交易,成為山東省首家人工智能領域獨角獸企業,也是青島創新力量的代表企業。
數字見證了青島的進步,但與深圳、蘇州、杭州等先進的科創城市比,青島在創新主體的培育上差距依然存在。為推動形成創新“企業群”,青島在2021年11月出臺“沃土計劃”,通過建立高企培育庫、高企上市培育庫等培育機制和配套扶持政策加快培育企業。今年,青島要將“沃土計劃”落地落實,把城市真正變成企業科技創新的沃土。
聚集了眾多的國字號海洋科研機構卻一直沒能更好“破題”海洋產業,是青島城市發展的一大“痛點”。破解這一“痛點”,青島一方面要繼續發揮平臺的帶動作用,全力創建海洋國家實驗室,與中國海洋工程研究院一體兩翼發展,高水平建設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打造國家海洋科學城;另一方面要將海創行動落在實處,真正通過用推動海洋領域高企上市等舉措,把海洋科研強變為海洋產業強。
在平臺引領上,青島不乏國家高速列車技術創新中心、國家高端智能化家用電器創新中心等高端平臺,在提升平臺創新能力的同時,要更好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吸引更多行業龍頭企業研發機構落地。人才是創新的源動力,充實創新“人才庫”,青島要持續推進“菁英工程”,給予頭部企業人才政策定制權,精準引育一批頂尖人才、領軍人才和創新創業團隊,開展大學生“聚青計劃”,吸引更多年輕力量與城市共同成長。創新的發展離不開氛圍的營造。構建創新“生態圈”,青島要發揮科創母基金和創投風投基金作用,推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深化科技攻關“揭榜制”、項目經費“包干制”等改革,讓創新成為城市的鮮明底色。
發力轉型發展和制度創新,讓舊動能轉得快
動能轉換,既要讓新動能活起來,也要讓舊動能轉得快。這就需要轉型發展和改革創新的強力驅動。
打好綠色低碳轉型硬仗,這是新形勢下的“必答題”。作為全省首個國家低碳城市試點、全國首個綠色城市試點,青島具備轉型發展的先發優勢。歲末年初,籌備近10年的膠州灣海底天然氣管線工程正式開建,管線全長72公里,其中海底段達到12公里,成為國內首條涉海距離最長的城市燃氣管線。“蛟龍入海”打通了董家口LNG氣源輸青大通道的關鍵一環,設計總輸氣能力為每年36億立方米,預計每年可替代標準煤消耗536萬噸、減少碳排放500萬噸,將與“十四五”期間實施的董家口LNG碼頭項目、全域“煤改氣”項目、大型燃氣發電項目協同一體,構建起“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保障體系。
在綠色低碳發展上具備“十足底氣”的青島,更要在有序推動“雙碳”任務落實上積極作為。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青島要堅持先立后破、通盤考慮,堅決不搞“碳沖鋒”和運動式“減碳”。在頂層設計上,青島將通過制定全市碳達峰行動方案和能源、交通、建筑、工業等分領域方案,建立“1+N ”政策體系。同時,還要精準管控“兩高”行業。
打好高水平制度創新硬仗,把握好改革的時度效,以制度創新激發發展的內生動力。肩負多項“國之使命”的青島,在先行先試上具備政策優勢。2021年,上合示范區77項、青島自貿片區106項試點任務推進實施,國際招商產業園等區域推行“標準地”改革,前三季度出讓129宗“標準地”,面積達到6408畝。
新的一年,用好改革關鍵一招,將進一步激發青島的城市發展活力。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春節假期剛過,青島市政府就印發《關于調整完善區市財政管理體制的通知》,在保持財政體制總體穩定的前提下,調整市與區市財政管理體制,提高市級集中財力辦大事的能力。在深化國企改革上,2022年是青島推進國企改革三年行動計劃的沖鋒之年,要深化區域性國資國企綜合改革試驗。推進土地、人才、資金、技術、數據等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青島還要加快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為企業發展提供更優質的市場環境。
變中求新、變中求進、變中突破,青島將在奮力沖刺新舊動能轉換“五年取得突破”中不斷孕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積蓄更加強大的發展后勁。(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楊光)
 青島日報2022年2月10日1版
青島日報2022年2月10日1版
責任編輯:程雪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