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羽生結弦,你首先會想到什么?金牌拿到手軟?刷世界紀錄刷到懷疑人生?實現(xiàn)了藝術和技術的絕妙平衡?畢業(yè)論文都在寫花滑的早稻田學子?
這些都是羽生結弦,不過這是后來的事。10年前以及更早之前的羽生結弦,記錄在《蒼炎》這本自傳里。《蒼炎》敘述了羽生結弦從年幼滑冰到青少年組,到成年組,關于成長,關于每一次大賽的心路歷程。羽生在書中分享了自己從4歲開始接觸滑冰到17歲時在國際嶄露頭角為止的滑冰經(jīng)歷、崇拜的選手、將來的夢想、在震災時當下的心境等等內(nèi)容,讓讀者能夠了解這位仍持續(xù)在創(chuàng)下歷史的、年輕選手的奮斗軌跡。

《蒼炎》不是大部頭,文字部分大概花一個小時就能看完。跟著姐姐去冰場的小蘑菇頭、覺得訓練無趣還嚷嚷著要去打棒球的小朋友、拿世青賽冠軍的初中生、參加國際大賽只顧學習前輩但是輸了又不甘心的后輩、失去訓練場地而想著要不要繼續(xù)滑冰的小少年、和體力不支做斗爭的哮喘患者……這本自傳的內(nèi)容只寫到2012年的年初,是羽生結弦的“未完成體”,10年之后的今天,羽生結弦已經(jīng)是花樣滑冰領域最重要的符號。

我們跟隨《蒼炎》回溯到多年前,原來,成功曾經(jīng)悄悄地在這個少年的人生中埋下很多的伏筆。
羽生結弦花滑人生的起源,是與俄羅斯“冰王子”普魯申科有關的。他小時候會效仿普魯申科留著蘑菇頭,也會練習普魯申科的招牌動作貝爾曼旋轉(提刀姿態(tài)對柔韌性要求極高,貝爾曼旋轉在男子選手中非常少見)。如果羽生結弦在大獎賽選擇了俄羅斯站,那么他一定會對這一站的表現(xiàn)非常看重,這大概就是小“迷弟”的自我修養(yǎng)吧。
《蒼炎》中“我心中的理想花滑”部分,聊到選曲,17歲的羽生結弦也提到過喜歡約翰尼·威爾滑過的《秋日》(2004-2005賽季自由滑),有時想過把那些喜歡的曲子用在自己的節(jié)目上。而2018-2019賽季和2019-2020賽季的短節(jié)目,羽生結弦也選擇了《秋日》來致敬這位他很尊敬的選手。
羽生將奧運金牌視為夢想是在小學的時候,因為荒川靜香在都靈冬奧會上拿到了奧運金牌,羽生選手說:“我想要成為仙臺出身的第二位奧運冠軍。”在19歲拿一次奧運冠軍,然后23歲再拿一次,他在小學時就有如此“瘋狂”的想法了。荒川靜香回到家鄉(xiāng)冰場時也曾見過這個小男孩,小男孩也在她面前展示了荒川靜香的招牌動作下腰鮑步,當時她也沒有想到眼前這個小蘑菇頭的奧運冠軍夢后來竟然成真了。
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地區(qū)遭遇了前所未見的巨大天災,在地震發(fā)生的當時,羽生結弦正在距離震央不遠處的仙臺進行訓練,冰鞋沒來得及換,踩著冰鞋奔出冰場的他,成為了廣大受災戶的一員。“在水泥地面上用冰刀行走,冰刀一下子面目全非了”。
面對殘破的家鄉(xiāng)與半毀的練習場地,他一度質(zhì)疑是否要繼續(xù)運動生涯,“有段時間,我真的想過不再滑冰,就這樣算了。在這樣的地震面前,我感到很無力,背負著這么痛苦的記憶,還要在冰場上苦戰(zhàn),算了吧。我想做一個普通的高中生,過普通人的生活。但其實我也知道,這不過是我把不想滑冰都怪罪在了地震頭上罷了。”
然而想到自己的努力或許能夠帶給其他人勇氣,即便必須流浪于各地、輾轉地爭取練習場地,羽生仍然堅持了下去并在隔季的賽場上,成為日本史上年輕的世界錦標賽奪牌者,甚至在三年后成為了奧運冠軍。“除了努力,也沒有什么別的辦法了。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往前走。為此,盡我所有,做我能做的事。”
當年5月到10月,羽生結弦一共參加60場冰演,這也是在缺乏訓練場地的情況下,不得不以演代練的無奈之舉。在這個難忘的夏天,他把冰演當作練習機會,以超乎尋常的斗志完善編排、磨練技術。

時至今日,羽生結弦依舊在為受災居民和家鄉(xiāng)復興做出貢獻:為地震編排和表演《天與地的安魂曲》《幻化成花》《花會綻放》《春天,來吧》《星降之夜》等表演滑外,他還多次探訪災區(qū)與居民交流,《蒼炎》及后續(xù)多部出版作品的版稅全部捐贈災區(qū)。
“我們在一片漆黑之中,完全無法振作起來,星辰卻十分耀眼。”這是羽生結弦表演滑《星降之夜》的靈感。
某種程度上,苦難也是一種天賦,地震讓羽生結弦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自己對于花滑的熱愛,也讓他擁有了更加豐富和獨特地情感表達。

在《蒼炎》中,就已經(jīng)看到這個少年對花滑的熱愛、高度專注的全情投入、近乎偏執(zhí)的精益求精、不服輸?shù)男愿瘛?/p>
“對花樣滑冰來說,沒有比參加比賽更讓人開心的事了!因為比賽有勝負,輸了自然不開心!畢竟是比賽,贏不了還有什么意思呢?”類似于“絕對要贏給你看”的說法,在他的采訪中很常見。

“我是為我的花滑而生的。” 羽生結弦曾經(jīng)用“一生懸命”來形容自己對于花滑的態(tài)度,“一生懸命”在日語中的意思是:一生用全部力量去做一件事。這不是夸張的修辭,是羽生結弦花滑人生的真實寫照。
2014年第一次奧運奪金,自由滑失誤(恰巧對手失誤更大),“不甘心”,一定要拿絕對實力證明給別人看。
2014-2015賽季中國杯(大獎賽中國站),自由滑熱身練習發(fā)生相撞事故,簡單包扎之后羽生結弦上演“血色魅影”,“就算死,我也要死在冰場上”。

2017-2018賽季NHK杯(大獎賽日本站)賽前練習高難度跳躍勾手四周,落冰失誤,右腳韌帶斷裂,吃止疼藥空降平昌冬奧會,衛(wèi)冕冠軍成功。
2018-2019賽季俄羅斯杯(大獎賽俄羅斯站)賽前練習高難度后外結環(huán)四周,落冰失誤,右腳韌帶斷裂(沒錯,又斷裂),帶傷拿下分站賽冠軍。、
家庭教育、性格和個人經(jīng)歷共同塑造了他的成功,所以哪怕是閱讀十年前的他,我們也能看到日后一系列“大事件”的必然性。
責任編輯:單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