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伴隨著北京冬奧的正式啟幕,備受期待的重點冰雪題材劇《冰雪之名》也如約而至,于北京衛視、浙江衛視、江蘇衛視迎來了隆重的首播,并在愛奇藝、優酷、騰訊視頻同步播出。
《冰雪之名》分“冰雪情緣”和“冬奧夢想”上下兩篇。故事從1980年中國第一次參加奧運會開始講起,用一家三代人跌宕的命運際遇,串聯起了中國與冬奧結緣的42年發展歷程,又在父子兩輩運動員的相互凝望中,透寫了中國冰雪運動從基礎薄弱、負重前行到薪火蔓延、一飛沖天的前行軌跡,時代感與史詩感并俱。

展現中國冬奧發展全景圖
1980年,春節將近,冰封雪飄的東北小城黑河,一位體育老師嚴義國滑著雪板,急匆匆地往家里趕。歸心似箭,是因為要回家送年貨,還因為要把中國首次參加冬奧的消息,帶給那群生來就在野冰上、雪坡里滾大的孩子們。
1994年,法國的阿爾貝維爾,葉喬波帶傷上陣、頑強拼搏,奪得500米和1000米兩項速滑的銀牌,實現了中國冬奧獎牌“零的突破”。電視之外,因為父親發生意外想要放棄花樣滑冰職業生涯的嚴振華,看著熒屏上運動員破冰而動的身影,心中起了波瀾……
雖然只播出了不到10集,但《冰雪之名》串寫中國冬奧史的創作追求,已經能夠窺見清楚的條線。
作為一部冬奧獻禮劇,卻不能避重就輕,在時間跨度、運動項目、表現人群的覆蓋廣度上,都要有保證。正如總編劇梁振華在創作談中所言,“中國與‘冬奧’的情緣,并非2022北京冬奧可以囊括;這場盛會不是憑空出現的空中樓閣,而是幾代冰雪人一磚一瓦壘就,是中國改革開放滄桑征途的縮影。”

因此,《冰雪之名》最終確定了故事的結構方式:采用上下篇的形式,貫穿冰雪運動的紅線,以縱深的歷史視角,書寫中國改革背景下個人命運和家國情懷交織的冬奧歷程。
如今看到的上篇“冰雪情緣”中,70后花滑運動員嚴振華、李冰河,他們的職業生涯在上世紀90年代達到頂峰。

他們所經歷的,從業余隊到專業體校,從有編制的市隊、省隊選拔入國家隊爭取冬奧登場的運動進階生涯,是那一代運動員的代表路徑。他們在職業生涯之外所受到的出國深造、下海經商的巨大誘惑,家庭中父輩遭遇的企業體制改革陣痛,也是獨屬于那一代的記憶。而整個哈爾濱所有的冰上項目運動員共用一個專業冰場,運動員看錄像帶摸索動作技巧,也是當時中國冰雪運動的發展現狀。

當年的運動員對著錄像學技術。
到了下篇“冬奧夢想”中,故事將圍繞90后、00后運動員在冰場和雪場的逐夢故事展開。屆時,進入新世紀后,中國運動員在冬奧會上的驕人戰績,北京冬奧的申辦成功,以及由此帶動的冰雪運動的急速發展,都將漸次展現。
上下篇串聯,一幅脈絡清晰的中國冬奧發展全景圖便顯現于熒屏。

該劇展現了三代人的冰雪追求。
上篇詩意成就下篇快意
近年來,在主管部門主動出題、組織創作的激勵下,部分電視劇創作者邁出了探索一步,在以《在一起》《功勛》《理想照耀中國》為代表的一批主題創作中,嘗試以單元劇、詩選劇形式進行內容組織。
到了《冰雪之名》中,主創根據冰雪運動題材的特點和冬奧史詩敘事的要求,又拿出了上下篇的內容組織方式。上下篇不僅故事相互獨立,時空相隔數十年,演員也完全不同。
總編劇梁振華創作過《理想照耀中國》《澳門人家》等多部年代史詩劇集。在他的經驗中,《冰雪之名》這種前后跨度40多年的故事,很可能因為選角問題,造成關于角色年齡感的爭議。同時,作為冰雪運動題材,運動員的高光時刻都是在年輕時候,青春戲才是觀眾想要看到的華彩段落。
于是,主創團隊經過商議,最終決定分上下篇,寫兩代人的青春。這樣,一方面保證了單篇故事的濃度;另一方面,也能讓兩代運動員形成呼應,共同詮釋中國冰雪運動集體的精神風貌。
其中,上篇的故事強調年代感,節奏相對舒緩。作為背負時代使命的一代運動員,他們的理想精神和現實包袱都在《冰雪之名》中得到了充分表現。
比如,男主角嚴振華,在集體感與榮譽感至上的年代,他渴望為國爭光。面對困窘的家庭狀況,他也渴望借著花樣滑冰改變自己和家庭的命運。這些厚重的附加值,會使以嚴振華為代表的那一代運動員的奮斗之路,不可避免沾有一些孤勇和悲壯的底色。

到了下篇,北京冬奧會舉辦在即,故事聚焦在了嚴陽、金瑩、葉小小、唐寒等新一代冰雪人的身上,故事基調也從上篇的深沉質樸轉變為熱血明快。
時代變了,物質豐盛了,精神世界也更富足。年輕一代的“嚴陽”們可以卸下“嚴振華”們肩頭沉重的包袱。他們更自由、純粹,他們的拼搏和紛爭為國家榮譽,也為成就自我的人生價值;為背負的使命,也為心中奔騰的熱愛。
短道速滑項目象征著“中國速度”和“中國力量”,也正與下篇爽快熱血的整體風格,相得益彰。
請來專業運動員為技術細節把關
作為一部現實題材主題創作,情緒和情懷的激發都要建立在真實的基礎上。
為了做到務實求真,《冰雪之名》從劇本創作、實地拍攝到演員的體驗生活、技術指導,都務求充分。
比如,在劇本階段,編劇團隊就走訪了各大冰場。還請來了國家隊女子花滑選手劉艷、中國短道速滑隊關鎵文等專業運動員,就戲中的技術細節進行把關。
已經播出的關于振華和冰河用“內點冰拋跳兩周”備戰專業隊選拔的細節,就是在跟專業教練員請教、確認了多次后設計出來的。
“上篇由于時代原因,花滑進入中國時間不長,我們的難度系數遠比現在的雙人滑要低,以各類的兩周拋跳和托舉為主。在劇本技術難度設定上曾向佟健老師取得過寶貴意見。我們還特意采訪了當年在哈爾濱訓練過,1994年全國錦標賽冠軍、國家花樣滑冰隊前教練員沙延巍老師,沙老師在上世紀90年代花滑人的生活及訓練細節設定上提供了大量生動的細節。”

演員為了還原運動員的日常生活狀態和競技狀態,也做出了很多努力。
比如,上篇故事中,演員彭小苒飾演李冰河,為了讓這個人物更堅實,彭小苒在拍攝前接受冰上訓練,請專業花滑教練做了大量指導,保證在鏡頭里的動作具備真實感。為了體現年代感,讓人物更貼切,她會額外在造型上做一些設計,讓角色的穿搭既復古又有一點時髦。
在下篇故事中,伊麗媛飾演的隊醫葉小小是一個非常有特色的角色。醫學世家出身的葉小小,本可以有更好的職業選擇,但選擇了運動醫學方向的她,堅持自己的理想,成為了短道速滑青訓營的隊醫。在工作中,她不僅專業執著還極為細心體貼,總能及時發現隊員的身體和心理問題,給予幫助和治療。
為了演好這個角色,伊麗媛實地探訪了冬奧訓練營,學習了基礎的運動醫學常識和急救、理療的手法,以及儀器的基本操作使用,觀察了解隊醫的日常生活狀態。
作為北京冬奧會的文化推廣使者,伊麗媛完整經歷了 1000多天的冬奧宣傳工作,對冰場氛圍和冬奧幕后工作者的狀態都已經很熟悉。在《冰雪之名》開播的三天前,伊麗媛還作為火炬手參與了奧運圣火的傳遞。因此,她形容自己和葉小小這個角色,是“相互陪伴,彼此成就,最終合二為一”。
責任編輯:單蓓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