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撫順路蔬菜副食品批發市場附近,過去一直是交通堵點,去年開始逐漸變通暢。2021年,基于多目標雷達的周期單點優化,市北區交警通過收集、分析山東路撫順路路口交通流量數據,計算出相應路口信號方案。同時,在市場周邊的通榆路施劃黃色禁停標線,并通過視頻監控進行抓拍,引導車輛進入停車場。方案優化后,交通狀況明顯好轉,市民滿意度提升。這是青島市利用大數據,著力解決“堵”的問題的一個鮮活案例。
“優政”是數字青島建設的重要議題,“用戶視角”則是其一直堅持的導向。2021年以來,青島不斷完善基礎支撐體系,形成了以“一個云腦”為核心,“一朵云”“一張網”“一個數據底座”為支撐的數字政府底座支撐體系。而圍繞市民體驗,在教育、醫療、出行、養老、居住等方面不斷開發新的場景應用,則是數字青島在建設過程中“用戶視角”的直接體現。比如,圍繞解決義務教育招生報名過程中材料造假、繁瑣等問題,青島建成了“義務教育入學一件事”,整合接入9個部門14項基礎數據,實現入學報名“零證明”“零跑腿”。種種便民舉措,已成為市民大數據時代可見可感的現實。
改善市民體驗,要抓住數據共享這個“牛鼻子”。在互聯網時代,“一網統管”“一網通辦”“一碼通城”等是大勢所趨,辦事“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次”也是廣大企業和群眾的呼聲。目前,各地都在努力將數字應用推向縱深,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推動政府治理轉型。而要滿足群眾對政務服務越來越高的需求,做好數據整合與共享、打破城市治理“條塊分割”“數據孤島”是首位。“互聯才能互通”, 離開了充分的數據共享,數字化就無法抵達“最后一米”,甚至可能會淪為形式。只有堅決改革創新來破除障礙,打通梗阻,以制度完善加固協同共享,才能真正實現政令一鍵到達、執行一貫到底、服務一網通辦、監督一屏掌控。
改善市民體驗,需要不斷提升數字治理水平。善于獲取數據、分析數據、運用數據,是新時代領導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只有在“學”上拓眼界,在“思”上下功夫,在“用”上見實效,增強利用數字技術推進各項工作的本領,才能不斷推動政府決策科學化、社會治理精準化、公共服務高效化。特別是在一些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高頻應用場景中,更需要不斷完善制度,切實改善市民體驗。比如,2月22日,上海首個《餐飲行業“掃碼點餐”規范指引》正式發布,引導經營者對相關行為進行規范。其中明確,不得強制要求消費者對手機號、微信號等個人信息進行注冊或授權,不得過度收集消費者信息,否則,市場監管部門將依法進行查處。這樣的規范雖然細小,卻體現了治理的務實性和精細化。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只有將數字技術和市民需求精準匹配,良性循環,解鎖更多美好生活場景,釋放更多數字紅利,才能建設全國一流的數字政府,構筑全民暢享的數字社會,青島也才能更加充滿活力、富有實力、獨具魅力。(王學義)
責任編輯:郝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