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琳教授。
經常有人說,“氣得我胃疼”,“氣得我吃不下飯”。這可不是矯情,是有科學依據的。生氣或高興原本是心情問題,跟胃腸道有什么關系?胃鏡報告單多數顯示淺表性胃炎,需要治療嗎?怎么知道自己患有幽門螺桿菌?膠囊胃腸鏡和正常胃腸鏡哪個好?針對大眾普遍關注的胃腸道健康問題,記者采訪了青島市市立醫院東院區消化內科副主任、主任醫師、消化醫學博士、碩士生導師許琳教授。她還是青島市衛計委醫療衛生優秀學科帶頭人,兼任山東省預防醫學會微生態學分會委員,中華消化心身聯盟山東半島委員會首屆常務委員,山東省康復醫學會第一屆胃腸病分會委員,美國E-MORY大學訪問學者,《中國腫瘤臨床雜志》審稿專家。承擔青島市科技局、青島市衛計委立項課題5項,多項獲得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發表論文論著60余篇,5篇被SCI收錄,出版專著5部,獲得發明專利2項。 2018年獲得山東省優秀預防醫學科技工作者。
惡劣情緒分泌傷害胃的激素
逢周二、周四下午是許琳專家門診,周三下午是知名專家門診。半天時間,醫院限號40人,她一般都要加號,最多至50人。她發現,50%以上的消化道疾病源于患者的情緒問題。一般遇到這樣的患者,她首先做一番心理疏導,然后再對癥治療。她說,如果情緒問題得不到解決,胃腸道問題永遠會存在。
許琳介紹,科學研究發現,人在情緒惡劣時會分泌一類叫腦腸肽的激素,這并非單一激素,而是多種激素的組合。腦腸肽激素會直接導致人體胃腸道不舒服,體現在臨床癥狀就是:胃脹、胃痛、惡心、噯氣。醫生可根據個體情況對癥治療。但是,如果長期管理不好情緒,胃腸道疾病還會卷土重來。
情緒與胃腸道疾病有緊密的聯系,例如慢性胃炎等。目前,消化學科專家達成共識,精神心理異常的變化,對中樞神經系統有不良刺激,致使胃出現各種病理改變,如胃壁血管痙攣性收縮,胃粘膜形成缺血區,胃腺分泌異常等,長期的失調日漸發展成器質性病變。情緒對胃的健康非常重要,古人就曾告誡我們“人之當食,須去煩惱”。“食前后不用見悲哀喜怒之事”。當然,除了情緒問題,胃腸道疾病還與飲食有關。
另外,很多人在網上購買益生菌。許琳建議,益生菌確實對腹瀉與便秘的病人有一定的幫助,但她建議到醫院去開益生菌,因為每個人需要的益生菌種類不一樣。
呼氣試驗可診斷幽門螺桿菌
幽門螺桿菌是1983年發現的胃的一個致病菌。目前臨床定義為幽門螺桿菌是胃癌的獨立的致病因子,也是胃12指腸潰瘍和胃炎的致病因子。幽門螺桿菌是一個帶有鞭毛的細菌,寄生于胃黏膜的黏液下方,它可以抵抗胃酸對它的防御,排放毒素,損傷胃黏膜,導致胃炎和胃潰瘍。
許琳說,現在臨床可以通過很多方法進行檢測,并且做到根除由于幽門螺桿菌所導致的疾病。比如說胃12指腸潰瘍,可以通過根除幽門螺桿菌達到臨床治愈的效果。
單純檢查幽門螺桿菌,可以不用做胃鏡。空腹到醫院門診,采用呼氣試驗的方法就可診斷。此方法病人沒有任何痛苦,而且當時就知道結果。目前幽門螺桿菌的根治率達到80%以上。
當然,幽門螺桿菌會反復發作,因為它是一種傳染病。
建議50歲以上做一次胃腸鏡
美國醫學指南建議50歲以上,5年做一次胃腸鏡。因為美國人患胃癌的人很少。亞洲則不同,可能由于人種基因或飲食習慣,在全球屬胃癌高發區域,亞洲很多國家醫學指南都要求50歲以上,每二到三年做一次胃腸鏡檢查。許琳從事消化內科臨床28年,在上世紀1996年就開始做胃腸鏡,已經做了23年。她現在每周一和周五全天是胃腸鏡工作日,最多一天做40臺,幾乎沒有正點吃午飯和正點下班的時候。有一位老人,她周一給做的胃腸鏡,做完快1點了。老人發現她還沒吃午餐。第二天便來到她的門診送來一盒巧克力,說,你平時做胃鏡忙,餓了就吃一塊。老人和她素不相識,許琳很感動。
許琳每年內鏡數量在2000例以上。她說,胃鏡和腸鏡不僅可以最早期篩查胃癌和腸癌,同時腸、胃息肉在很小的時候就可以在內鏡下摘除,避免日后癌變的隱患。許琳最多一次給一名患者摘除20多個息肉。
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增強,胃腸鏡在臨床普遍應用,晚期胃癌、腸癌發病率開始降低;早期胃癌、腸癌發病率卻提高了。
許琳說,現在提倡舒適醫療,發達國家幾乎沒有在病人清醒狀態下做胃腸鏡,都是無痛的。國內無痛胃腸鏡比例也在提高,在她做的胃腸鏡中,無痛的占到70%以上。
現在很多醫院和體檢中心開展膠囊胃腸鏡。從醫生的角度,她還是建議做正常的胃腸鏡。因為膠囊胃腸鏡不能取活檢做病理,一旦發現問題,還是要重新做正常的胃腸鏡。膠囊胃腸鏡同樣需要清空胃腸道,只是不需要麻醉更加無痛一些,但只是檢查,不能治療。(青報全媒體記者 張麗玲)
責任編輯:高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