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互聯網時代,傳統農業被數據重新定義,數字賦能正讓青島農業闖出新天地。位于萊西河頭店鎮的京東數字農場項目,是數字賦能農業的一個樣板。如今,項目一期25個智能大棚已投入使用,依托每個大棚獨立的“智慧大腦”,種植的小番茄享受“私人定制”生長環境,借助電商渠道銷售到全國千家萬戶的餐桌。
數字農業是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也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途徑。剛剛發布的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穩住農業基本盤,做好“三農”工作,接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加快發展智慧農業,推進農業生產經營和管理服務數字化改造;加快推進數字鄉村建設,構建面向農業農村的綜合信息服務體系。日前召開的市委農村工作會議也強調,搶占數字農業制高點,把青島打造成中國數字農業發展高地。可見,從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視數字農業建設,鄉村振興要插上“數字翅膀”。
強化農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要重視對關鍵環節核心數據的采集。目前,我國數字鄉村建設的信息“大動脈”已初步建成。2021年,通過電信普遍服務,未通寬帶行政村實現“動態清零”,城鄉上網差距繼續縮小,農村網民規模已達2.84億。但也要看到,數字鄉村建設仍處于探索階段,存在不少短板。特別是農業有效數據資源不足、不精準,難以利用數據進行趨勢性決策分析。比如,農產品季節性滯銷時有發生,區域性“賣難”與“買貴”并存,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農民和消費者。假如能及時準確地掌握相關數據,有關部門就能進行有效監測,用于指導農業生產,促進供需平衡,為農民大幅降低市場性風險。
數字農業應以解決農業農村領域的重要難題為抓手。廣闊的農村擁有豐富的應用場景,數字技術大有可為。以破解難題為導向,可以更好釋放數字紅利,讓農民充分認識到數字技術的重要性,找準“最大公約數”。比如,利用平臺為農民提供水、肥、藥精準施用等決策支持,進行氣象災害、病蟲害等有效預警。這一過程中需要注意,數字農業不只是規模化項目,也不只是示范園區,而是要對廣大中小規模生產經營主體進行數字化賦能,這是當前“大國小農”的現實所決定的。只有將此落到實處,傳統農業現狀才能發生實質性改變。
不斷提升鄉村治理水平,讓數字農業發揮更大效能。有序放開基層試點與創新示范,努力積累經驗并加以推廣,以點帶面,持續推進數字農業發展。加強涉農數據資源的分析利用,構建農業農村數據共享機制。大力提升基層干部和農民的數字素養,建立健全參與和反饋機制,從用戶體驗角度不斷優化服務流程和應用場景設計,切實提升廣大農村居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農雖舊業,其命惟新”。依靠數字技術,促進農村新舊動能轉換已經邁出了實質性步伐,數字農業未來可期。讓我們更多關注農業、關心農村、關愛農民,讓鄉村更智慧,為鄉村振興插上騰飛的翅膀。(王學義)
責任編輯: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