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產業園里果蔬豐收,帶動了群眾就業增收;硬化生產路,修葺排水溝,方便了群眾生產生活;舊房改造教育補助,托起了群眾的穩定脫貧路……
2021年,青島西海岸新區一體化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銜接鄉村振興和東西部協作工作。新區“六個統籌”促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試驗經驗,入選國家《2021年農村改革試驗區改革實踐案例集》。

常回家現代農業園區。
產業融合發展,帶動村民致富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和基礎。近年來,青島西海岸新區堅持精準發力,立足特色資源共建扶貧產業園,促進優勢產業融合發展。
2021年,新區實施藍莓、食用菌、艾產品加工等產業項目16個,免費向周邊村民提供技能培訓,通過土地流轉、優先聘用有勞動能力的脫貧戶和周邊村民務工,助力村集體和脫貧戶收入雙增加。
自“常回家”農業綜合產業園蔬菜示范園區建成后,常家莊村村民王丕軍與妻子劉明麗便一同來到園區務工。“村里幾十號人都在這打工,一天可以收入百元左右。”62歲的王丕軍說,這個產業園的到來讓大伙兒的日子越過越紅火。隨著產業園的建成,通過土地流轉,每戶村民每年增收近萬元。同時,園區能吸納當地500余名村民就近務工,每年可帶動村民實現工資增收。“園區固定用工50人,臨時用工5000人次。每年可為常家莊村村民帶來土地流轉收入120多萬元,為村集體增收7萬元。”六汪鎮鄉村振興負責人孫長兵介紹,除外出打工的村民外,常家莊村具備勞動能力的村民幾乎都在園區務工,讓大家獲得了家門口就業的機會。
產業園的發展目標,是由扶貧產業轉變為富民產業。大場鎮實施的漿果加工生產線建設項目,在全區范圍內收購農戶藍莓進行深加工,年可加工小漿果數十個品種上萬噸,帶動農戶致富,不但促進西海岸新區藍莓產業發展,還能有效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大村食用菌工廠車間。
政策精準落實,強化兜底保障
今年65歲的陳光聚是大場鎮立新村人,因身體不好缺乏勞動能力,于2016年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生活一度非常困難。近幾年,在上級兜底保障、住房、醫保等幫扶政策的落實下成功脫貧。但是在2021年12月,2歲的小孫子眼部動手術花費將近三萬元,把一家人平靜的生活再次打破,這筆支出對于剛剛擺脫貧困的家庭來說無疑是沉重一擊。
“孫子在住院期間,醫療費就很緊張了。”陳光聚說,關鍵時刻大場鎮牽頭對接保險公司,迅速啟動防貧險評議等工作,簡化報銷程序,共賠付兩萬九千余元,有效緩解陳光聚一家的經濟壓力。
此外,據區鄉村振興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新區精準落實學生生活補助和助學金發放政策,為脫貧戶學生發放生活補助資金130萬元,免除學費、保教費49萬元,發放雨露計劃補助資金23萬元;對所有脫貧戶房屋安全進行全面排查,對漏雨、裂縫房屋全部修繕并重新鑒定;705個村莊凈水器定期維護,確保正常運行,完成新一輪水質檢測,檢測結果全部合格;對全區1935戶殘疾脫貧人口政策落實情況進行拉網式排查,持續實施困難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建立殘疾人穩定脫貧長效機制。
目前,西海岸脫貧人口中2323戶納入低保保障,全面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康大肉兔產業園。
深化東西協作,促進共同富裕
2021年新區與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定西市岷縣結對,省內幫扶菏澤市定陶區。據統計,西海岸新區2021年發動企業、社會組織等向協作地捐款捐物共計1518萬元,新簽約項目7個,引導企業到協作地實際投資1.47億元,武都區康大集團肉兔產業項目列入魯甘東西部協作“十四五規劃”重點項目,強化資金支持和產業發展。
與此同時,西海岸新區還積極促進文旅推介、消費和勞務協作,開展消費協作商品展、啤酒節專列、“武都之夜”、“岷縣之夜”等一系列文旅推介和消費協作活動,實現年消費幫扶額3.04億元,并與協作地在干部選派掛職、培訓交流、專業技術、鎮村結對、勞務培訓輸出等方面廣泛合作,促進人才交流和勞務協作。 (魏宗芹 王雪 封宇澤)
責任編輯:劉錕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