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9月27日訊 今天是 “國際聾人日”。據統計,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中有47.6%自覺有聽力損失,通過儀器檢查發現聽力損失的為78.3%。老年性聽力損失及耳聾,已成為影響老年人晚年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
耳聾 不僅僅是聽不到這么簡單
75歲的張先生,近幾年聽力持續下降,由于沒有系統的治療,導致了現在雙耳近乎失聰。因為身體還算硬朗,張先生也沒對自己失聰后的生活重新進行規劃。直到今年遇上了那場車禍,才使得張先生和家人不得不重視起耳聾的問題。 “今年臨近春節,他去超市買東西,由于聽不到汽車的鳴笛,結果過馬路時被一輛私家車撞倒在地。 ”好在搶救及時,張先生現在痊愈了,但每每講到這一段,張先生的老伴依然是心有余悸。
據青島市海慈醫療集團耳鼻喉科主任劉盛林介紹,臨床上老年人的聽力下降以及耳聾的發病率非常高,這一疾病的高發,不僅會影響到患者正常接收信息,長此以往還會導致患者因不能有效接受聲音、言語的刺激,產生聽覺言語中樞退化,進而可能導致老人認知行為能力的退化。當然,因耳聾導致生活中發生類似于張先生的這種危險,也不在少數。
耳聾隱匿性強管理好慢性病很重要
老年性耳聾是因為聽覺系統衰老而引發的聽覺功能障礙。根據聽力學的研究,男性約從45歲開始出現聽力衰退,女性則稍晚。但老年患者多不在意,由于早期的老年性耳聾不累及語頻區,往往不易被發現,因此隱匿程度較高,但經過疾病的發展,多數患者會有聽力下降的感覺,如經常性的感覺周圍人說話聲變小或者患者身邊的親朋發現其說話聲音變大。這些“端倪”都在提示老年人的聽力出現了問題。
由于目前尚無有效治療耳聾的藥物。因此早發現、早干預就顯得尤為重要。劉盛林介紹,除了年齡、遺傳這些不可逆的原因,生活中,老年人做好基礎病,如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和高脂血癥等全身性疾病的治療十分重要,因為這些疾病的存在會加重耳內缺血,進而導致聽覺神經感受器的進一步退化。
想要“耳聰目明”做好日常保健
老年人想要預防耳聾的發生,生活中要注意遠離噪音環境,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保持愉悅的心情。此外,老年人用藥也需謹慎對待,盡量不要使用耳毒性藥物,如鏈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慶大霉素、奎寧等。空閑時間做些體育運動,或是按摩一下耳周,也會起到改善內耳血液循環的作用,從而減少疾病的發生。
與此同行,專家也建議,60歲以上的老年人應當每年做一次聽力檢測,一旦出現聽力下降,患者要及時佩戴助聽設備,對于重度老年性聽力下降或耳聾的患者來說,可以考慮行人工耳蝸植入手術來解決聽力的問題。(青報全媒體記者 沈?。?/p>
責任編輯: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