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在疫情公告中看到“密切接觸者”字樣,這些密切接觸者一般是緊隨新冠病例而出現的,雖然只是幾個數字,但背后卻承載著疾控、公安、交通等部門無比艱辛的付出。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市疾控中心密接管理組是完全隱在幕后的人,他們不穿防護服,不面對面接觸感染者,但他們是所有疫情防控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環節。他們必須與時間賽跑,追蹤到密接者,以最快的速度“攔截”病毒。

走進位于青島市疾控中心二樓的疫情防控指揮部,可以看到全國各地的協查函如雪片般飛來,從祖國的最南端到最北端、從祖國的最西端一直到青島海邊,幾乎覆蓋到全國每個省份。密接人員排查的函件有時一天有數十件,處理的密接者文件一個一個清晰地歸檔,慢慢堆積成小山。密接管理組24小時運轉,接連不斷的信函和電話將青島與外省外市緊密連接起來,此起彼伏的電話和信息讓密接管理組與青島各區市無縫銜接。
楊峰是青島市疾控中心疫情防控指揮部密接管理組組長,他已經在這里拼搏了兩年。兩年的實戰經驗,讓楊峰團隊創立了“市區聯動,分級排查”、“部門配合,分類排查”模式,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他說:“全國各地的協查函只要發過來,不論白天黑夜,密接管理組就要立刻開展追蹤。協查函就是命令。在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中,第一時間發現病例及其密切接觸者,是贏得戰斗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早一分鐘發現、早一分鐘隔離,就早一分鐘掌握防控工作的主動權,可以讓更多人免于受感染的威脅。”

找到密切接觸者不是打個電話那么簡單。密接管理組工作的第一步是根據流調結果追蹤到每一個密切接觸者。流行病學調查人員收集確診病例的經歷之后,再篩選出其發病前后乘坐交通工具、到過的場所接觸的人員,提請公安部門或機場、長途站、火車站等聯動部門,通過大數據等方式盡可能查找到這些密切接觸者的聯系方式。根據聯系方式,市區兩級密接管理組開始打電話跟每一個人聯系。電話追蹤中,經常遇到不配合甚至抵觸、謾罵的人,他們都會忍耐下來,一遍遍溝通。
楊峰說:“為了保證時效,需24小時對密切接觸者開展排查和跟蹤。雖如大海撈針般艱難,但絕不能放棄。漏過一個密接者,就可能造成新的傳染源。”
密接管理組工作的第二步是聯系到密接者后,分類匯總管理密接者信息,根據規范管理到位。對于已經去往外地的“密切接觸者”,會發協查對象信息給密接人員所在市的疾控中心,進行后續的追蹤管理。同樣地,青島也會收到其他省市區疾控中心的來函,為他們提供協查幫助,根據人員地址,逐一推送到各區市疾控中心,由各區市密接管理組排查落實管控。 雖然協查函只是一個名單,但是因為病例曾經坐過飛機或火車,他的密接者波及全國各地,往往會形成多達50頁左右的排查名單和復函,工作量相當大。

負責報表的董曉瑋被稱為“表姐”。她每天要向不同部門報送不同表格。董曉瑋說:“每天早上第一件事是對數,然后晚上最后一件事也是對數,確定數字準確無誤后,這一天的工作才畫上句號。海量的數據要一一對照準確,有一個數出差錯,就可能造成管控范圍的擴大或縮小。”
持續的高強度工作,讓所有人都疲憊不堪。但隊員們累了,也只能趴在桌子上休息。楊峰說:“密接管理組的小伙伴們已經在這里拼命追蹤了兩年,兩年作戰經驗,讓我們這個管理組的所有隊員充滿信心再次跟病毒展開競賽,病毒不息,追蹤不止。”
兩年來,青島市疾控中心疫情防控指揮部一直是24小時運轉,高效運轉的背后是許多個殫精竭慮的不眠之夜。密切追蹤過程所積累的疲憊與委屈,也在竭力找到每一名密接人員的信念中被漸漸拋諸腦后,也因密接得到有效管控、避免了疫情的擴大而欣喜寬慰。盼望疫情早日過去,一切恢復安好,是所有人更是疾控工作者的最大心愿。(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郭菁荔 通訊員 肖海青)
責任編輯:劉聰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