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3月20日訊 近期,受疫情影響,青島的公共文化服務場館相繼暫停開放,但文化服務卻呈現出日益多元化的特色,豐富的在線活動內容,滿足市民不同的文化需求,讓大家共享獲取文化和知識的便捷。
市南區推出花樣在線“直播課”
連日來,市南區的多場在線文化活動倍受市民關注。由市南區文化和旅游局、市南區教育和體育局聯合主辦的“博學市南”海洋研學營項目活動在線開展?!安W市南”海洋研學營項目整合了轄區內博物館優質文化資源,打造海洋特色研學課程體系,通過進校園、進博物館等形式引導中小學生學習海洋文化、運用海洋知識,豐富青少年文化生活,提升青少年精神素養。受當前疫情形勢影響,中小學生居家網絡學習,為滿足學生更多精神文化需求,保障研學實踐不中斷,市南區特推出了線上研學課程。

“博學市南”海洋研學營的直播現場。
通過直播互動、視頻宣講、課后寫作、制作手抄報等形式,輔以研學手冊,串聯起所有知識點,推動了高質量文化產品與互聯網結合,滿足學生的教育需求。這次在線活動,利用針路航海博物館的豐富海洋文化資源,讓“線上博物館”成為了學生們的“第二課堂”,也為疫情期間的學生校外實踐教育開拓了新路徑。
就在昨天,市南區文化和旅游局、市南區融媒體中心、江蘇路街道辦事處聯合主辦的“讀經典·品市南”主題閱讀活動也從線下移師線上。這次以紀念作家馮德英為主題的閱讀活動,一如既往地推介青島城市人文歷史,讓人們了解自己生活的城市,在線的方式吸引更多市民隔空“圍觀”。還有市南區圖書館的一場“書式迎春 靜待花開”線上詩歌分享會,也讓詩歌愛好者們在詩意中感知到了春的訊息。

近期開展的“博學市南”海洋研學營,吸引孩子們在線“圍觀”。
“云游”各大公共文化場館
在暫時閉館的市博物館、市圖書館、市美術館,利用數字化平臺優勢,觀眾可照?!霸朴巍眻鲳^,“云享”文化盛宴。
市博物館——運用“網游青博”的品牌優勢,通過微信、微博、網站、小程序等平臺,市博物館正持續推送系列優質數字文化資源。其中,網上數字藏品館的內容板塊持續更新,目前已經上傳新增了1200余件館藏珍貴文物的高清圖片,可360度無死角近距離觀賞這些藏品,館藏在線文物總數量達到3200余件,讓觀眾隔空領略深藏庫房的精美文物。
“青博微課堂”,則提供了文物背后相關知識和故事的內容介紹;網上展覽館也全新制作了目前正在熱展的《探源青島——青島地區考古成果展》VR虛擬展廳,觀眾可在線一覽青島古代文脈記憶,這些數字內容,可通過微信搜索小程序“微青博”進行觀看和體驗。
青島市圖書館充分利用本館數字資源和新媒體平臺優勢,積極通過線上方式開展閱讀推廣和相關知識服務,讓市民和讀者們在疫情期間體驗“宅”閱讀的樂趣,感受“云上青圖”的強大功能。
市美術館——市美術館的“青美云藝”云課堂,也于前日正式開啟,把名家名作搬到了線上,讓觀眾足不出戶,也能“云”游美術館。目前,市美術館已精選了一批中外美術史上有代表性的畫家畫作,依照不同主題開啟云展覽。其中也包括部分美術館館藏優秀作品和展覽的分享。
市圖書館——市圖書館的數字資源和新媒體平臺優勢,也在閉館期間迅速得以彰顯。他們通過“云上青圖”等線上方式開展閱讀推廣和相關知識服務,讓市民和讀者們在疫情期間體驗“宅”閱讀的樂趣;同時,通過青島市圖書館的微信公眾號等線上途徑,推出了青圖“云講座”“云展覽”“云課堂”“云贈書”“云閱讀”等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線上文化活動。
據悉目前,“云上青圖”項目內的數字資源包括中國知網、維普期刊、QQ閱讀、龍源期刊、暢想之星電子書、考試數據庫等40余個數據庫,含電子圖書130余萬冊、電子期刊13萬8千余種、電子報紙1千余種、視頻20萬部、音頻60萬集、論文1.9億篇,資源總量達到380TB,涉及文學、藝術、歷史、地理、教育、科學技術等多個學科門類。疫情期間,市民和讀者可訪問青島市圖書館官方網站,點擊首頁右上角的“訪問數字資源”按鈕登錄數字圖書館;或關注“青島市圖書館”微信公眾號,點擊“青圖悅讀”欄目內的“云上青圖”進行數字資源訪問。
此外,為助力疫情防控,青島市圖書館的微信、微博等自媒體平臺還會持續推出與疫情防控相關的科普知識、書籍、講座等,滿足市民群眾的知識和文化需求,為市民居家生活添上一抹文化和希望的色彩。(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魏)
責任編輯:臧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