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圖片進入大賽專題,看青島手造視頻,上傳作品
編者按:
傳統與時尚,厚重與精致,守正與創新,沉穩與活力。在幾千年的發展中,青島的手造業將“傳統”與“時尚”融合,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特色,手造藝術使這個城市擁有了更獨特的吸引力。由中共青島市委宣傳部指導,青島市文化和旅游局支持,青島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青島市總工會、青島日報報業集團主辦,青島市民間文藝家協會、青島市手工藝協會、觀海新聞、智慧青島、齊魯工惠·青島行承辦的青島首屆手造節·青島手造創新設計大賽火熱進行中。
“青島首屆手造節·作品說”系列主題報道帶您看作品背后的故事,感受手造者的獨具匠心。
刺繡,作為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之一,在中國至少有兩三千年的歷史。十指生春風,小小一方天地,寄托著繡者美好的情感。說起刺繡,蘇湘粵蜀“四大名繡”家喻戶曉,然而山東地區的“魯繡”“齊繡”卻鮮為人知。
據史料記載,早在春秋時期,山東地區的刺繡(古稱“齊紈”)便被譽為“冠帶衣履天下”。作為“魯繡”的分支“齊繡”,主要活躍在膠東半島,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至漢代,山東已成為重要的刺繡產地,繡品專供皇室。
2020年,“齊繡”入選市北區第七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曹佩軒,正是被“齊繡”魅力深深吸引的人之一。

齊繡加拼布,每一針都注入了曹佩軒的巧思。“小物件對細節要求比較高,尤其是拐彎、角落、底部這種不易察覺的地方,特別要求精細度。針腳大了容易起鼓,不美觀,只能全部拆了重做。有時邊做邊拆來來回回十幾次,每次都有意想不到的困難,但還是堅持下來了。”

以針代筆,以線代墨,在穿針引線間,繡出靈動。如今,“齊繡”工藝已廣泛應用到團扇、吊墜、畫屏等不同形式的藝術品上。曹佩軒創作的一系列齊繡作品,既有平繡、滾針繡的精工細作,又有現代生活的飽滿、鮮活。

不同的繡品,透著迥異的習俗與審美。相同的是,總能透過它看到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對幸福的想象。一針一線繡出百年風華,匠心巧手拼出壯闊山河。

對于中國人而言,針、線穿梭的不只是布匹,繡上去的不僅僅是美麗的圖案,更多的是互為羈絆的情感和對生活的沉思。擇一事,忠一生,曹佩軒用熱愛抵歲月漫長,用對一門技藝傾注的匠心,將它傳承。
中國刺繡究竟美在哪?或者在于指尖的溫度,在于心手合一的境界,在于歷史的傳承,又或者在于一生堅守的執著。其高超的技藝、時間的厚度、文化的深度、人情的溫度,使之成為無法超越的經典。

掃碼了解更多大賽詳情
(智慧青島記者 徐琳倩 趙振宇)
責任編輯:陳海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