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圖片進入大賽專題,看青島手造視頻,上傳作品
編者按:
傳統與時尚,厚重與精致,守正與創新,沉穩與活力。在幾千年的發展中,青島的手造業將“傳統”與“時尚”融合,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特色,手造藝術使這個城市擁有了更獨特的吸引力。由中共青島市委宣傳部指導,青島市文化和旅游局支持,青島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青島市總工會、青島日報報業集團主辦,青島市手工藝協會、觀海新聞、智慧青島、齊魯工惠·青島行承辦的青島首屆手造節·青島手造創新設計大賽火熱進行中。
今天起,為您帶來“青島首屆手造節·作品說”系列主題報道。看作品背后的故事,感受手造者的獨具匠心。
京劇臉譜,是一種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化妝方法。由于每個歷史人物或某一種類型的人物都有一種大概的譜式,就像唱歌、奏樂都要按照樂譜一樣,所以稱為“臉譜”。關于臉譜的來源,一般的說法是來自假面具。京劇臉譜藝術是廣大戲曲愛好者的非常喜愛的一門藝術,被大家公認為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標識之一。

“藍臉的竇爾敦盜御馬,紅臉的關公戰長沙,黃臉的典韋,白臉的曹操,黑臉的張飛叫喳喳……”許多人對臉譜的認識和了解都是從這首耳熟能詳的歌曲開始的。但是早在道光二十年至咸豐十年間,即1840年至1860年京劇便形成了,這也是后來京劇臉譜繪畫藝術的起源。

蘆垚是青島市京劇院的一名花臉演員,2001年剛上小學二年級的他偶然間從電視機里聽到了京劇,從此便對這門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2008年蘆垚從山東藝術學院戲曲學院畢業,并成功考入青島市京劇院,開始他的京劇臉譜繪畫藝術的學習摸索之路。臉譜是學習花臉行當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各種人物大都有自己特定的譜式和色彩,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從2008年到現在,長期的實踐使他勾臉技巧逐步嫻熟,演出的臉譜畫起來更是信手拈來。他談起自己京劇臉譜繪畫的學習之路,是興趣愛好使然也是自己學好京劇的必經之旅,從小癡迷京劇的蘆垚經常觀看京劇大家的演出,每位老藝術家對人物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這便體現在老師們的臉譜上,為了加深自己對京劇人物的理解,每每看到前輩們精彩的演出扮相,他便忍不住把它畫下來仔細揣摩。“畫這個東西會上癮,我有的時候一畫便是好幾個小時停不下來,迫不及待地想看到它完成的樣子。”蘆垚說。

“中間鐘鼎文壽字,兩側為十二生肖,中間為壽星,取長壽之意,上萬年青,下海水有魚,雙福相加,寓意福壽萬年青。”這是蘆垚在青島首屆手造節上傳的作品《福壽萬年青》的簡介。談到這幅作品他說:“《福壽萬年青》是我在疫情期間創作的,也是我那段時間最滿意的作品,那時候每天花八九個小時繪畫,有的時候飯都忘記吃,一心只想把這幅臉譜畫做出來。十二生肖對應十二張臉譜,福壽相加,也是希望我們能盡快渡過疫情難關的美好祝愿。”

隨著這些年京劇的普及,京劇臉譜繪畫也逐漸走進了大眾的視野,而這臉譜繪畫卻也不像我們想得那樣簡單。在紙上畫臉譜遠比在臉上繪畫更難,臉上畫五官講究筆力,紙上卻更加復雜一點。描繪臉譜離不開揉、勾、抹,破這四種基本類型,不同類型對應不同的人物性格,例如“破臉”就是指不對稱臉,左右不一,形容面貌丑陋或意比反面角色。蘆垚講,畫京劇臉譜的關鍵便是顏色和紋理,直觀的色彩,連接了看客與角色的靈魂,色彩最顯性格,閉上眼睛,默念臉譜,最先襲入腦海的就是那臉上的色彩,“紫孝、黑正、粉老;水白奸邪,油白狂傲;黃狠,灰貪,藍勇而暴躁;神佛精靈,金銀普照”臉譜的紋理同樣能凸顯性格,比如這次手造節參賽作品《京劇鐘馗臉譜》額頭上的蝙蝠紋理意味著他給人們帶來的福氣,額頭上紅色元寶形,既表明他的忠正,也暗示他頭撞柱而亡,心相全給畫在了臉上。

臉譜的演變和發展,不是某個人憑空臆造的產物,而是戲曲藝術家們在長期藝術實踐中,對生活現象的觀察、體驗、綜合,以及對劇中角色的不斷分析、判斷,作出評價,才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藝術手法。臉譜繪畫藝術更是把這一古老的藝術傳承呈現在紙上,“有巧密而精細者”才能描繪出中國傳統文化的底蘊。

手造源于奇思,伏于文化血脈。青島手造業的發展不只在于創新與摒棄,更在于積累與傳承,在時光的洪流中沉浮,手造更具有現代工藝無可比擬的生命力。通過手造文化賦予這座城市新的人文內涵,讓手造產業為這座城市注入新的發展活力,讓“青島手造”成為青島文化的亮麗新品牌。

掃碼了解更多大賽詳情
(智慧青島記者 劉爽 趙振宇)
責任編輯:陳海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