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納川
“看了心動、發言激動、之后不動”。我們學習外地經驗,很多時候都會落入這樣的“怪圈”。
不是學得不認真,更不是學習無用,而是學的層次太淺、太碎片化。看似全程都很投入,方方面面的材料收集得也很齊全,但拼湊出的只是一具完整的“僵尸”。有四肢、五官,就是沒有靈魂、沒有血脈。
要知道,經驗的內在機理都是鮮活的。聯結各個環節之間的“經絡”,內在傳導的“神經”,關鍵之處的“穴位”,這些深層次的微妙之處,才是經驗的要害之處。真正學到這些,經驗才是有生命力的,才可以復制、移植,才能為我所用。
要學到這些微妙之處,就要注重研機析理。一個化學反應,堿和酸生成了鹽和水,只掌握這個因和果,不能算學到真本事。一定要知道在這個反應過程中,化學分子式是如何變化的,它的規律或原理是什么。學習別人的經驗,就要弄明白一系列舉措的內在關系、推進路徑,更要搞清楚,為什么要這么干、這么干符合什么樣的規律和內在的機制。這就是研機析理。
我們“學深圳、趕深圳”,就是要在機理上學,找到“神經”“穴位”,才是真學,才能真趕。
責任編輯:王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