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嘉賓:張麗華 心理學碩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青島市心理學會理事
問題A:張大媽的小孫子今年4歲,自從孫子出生都是她來帶,可媳婦照著書本養孩子,這讓張大媽經常生悶氣。“媳婦奶水不好,孩子在月子里經常餓得哭,她媽也不讓加奶粉”“孩子生病了不讓吃藥,說吃藥影響免疫力”一說起兒媳婦,張大媽一肚子的不滿意。而張大媽的兒媳婦同樣對婆婆有著諸多不滿。
張麗華:當下島城老人幫忙帶娃的家庭并不少見,老人們愿意犧牲自己的晚年生活來幫助子女們分擔育兒負擔,這非常不容易,但兩代人的生活習慣和育兒理念常常是存在分歧的,如果不注意保持界限和分寸,很容易發生矛盾,出力不討好。糾其原因在于:
大包大攬,過分代勞。很多老人覺得年輕人工作很辛苦,自己的一切都是為了子女好,就把孩子的所有事情都攬到自己的身上,不管是孩子的吃喝拉撒睡,還是孩子的教育都一手包辦。這樣做,盡管說是一片好心,但效果卻比一定好,一方面老人全部代勞容易讓子女變成甩手掌柜,讓孩子的爸爸媽媽在父親母親角色上缺席,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老年人的教育理念很多已經不適合現代社會了,孩子的教育應該讓孩子的父母去負責,畢竟父母在孩子成長中的影響和意義是其他任何人都不能替代的。
溺愛孩子,過分縱容。俗話說隔輩親,老人對孩子的過分寵溺是令很多年輕家長頭痛的問題,很多老人容易嬌慣孩子,即使孩子犯了錯,也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甚至當年輕家長當著老人的面訓孩子,老人還會上前阻止,變成孩子的擋箭牌,這容易讓孩子養成任性自私的性格特點,對于孩子今后的成長發展產生的影響是非常不利的,這樣年輕父母只能讓孩子減少和老人在一起的時間,自己的辛苦付出變成出力不討好了。對于老年人來說,要學會適當放手,讓年輕的父母承擔起自己的教育職責。老年人可以輔助子女但不要過分地干涉子女。
老年人如何做好心理保健?
問題B:市民楊女士的父母上了歲數,性格方面也發生了不小的變化,楊女士為此很擔心,她想知道老年人如何做好心理保健和心理養生?
張麗華: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老年人是每個家庭的財富,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狀況直接關系著晚年生活的幸福度,近年來,“心理養生”逐漸成為老年人關注的健康主題,那么老年人該如何做好心理保健和心理養生呢?
活到老,學到老,勤于學習,科學用腦。老年人利用閑暇時間學學種菜,養養花草,練習書法,看看書,讀讀報,不僅可以幫助老人豐富退休生活,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還可以增添生活的樂趣,修身養性,延緩大腦衰老。多參加社會活動,保持與外界環境的接觸。老年人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技能和經驗,退休后可多參加社會活動,助人為樂,發揮“余熱”,可以避免退休在家缺少陪伴而產生的孤獨感和寂寞感,煩悶的時候找三五好友喝喝茶,聊聊天,話話家常,吐吐心中的不快,負面情緒宣泄出來了,心情也就好了。
保持樂觀寬容的心態,多幾分豁達,少幾分計較。樂觀寬容是心理養生的調節劑,日常生活中,被誤解、受委屈等不如意之事總是在所難免,接納和寬容是最明智的選擇,凡事多往好處想,樂觀豁達才能心曠神怡。不要苛求別人,斤斤計較,這樣容易讓自己身心處于緊張應激狀態,易誘發或加重心腦血管疾病,不利于身心的愉悅和保健。(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宋振濤)
責任編輯:李瀟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