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2022年4月6日8版
圓桌話題
旨在不斷賦能社區管理和服務,提升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智慧社區,近年來推廣之路卻步履維艱——
智慧社區:推廣堵點亟須“破壁”
■在李滄區于家下河社區,市民通過人臉識別設備刷臉進門。
■我市某智慧社區的消防通道上停放了多輛私家車。
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手段,智慧社區近年來走入人們的視野。通過硬件改造、軟件提升等方式,讓社區內實現政務、安防、醫療、養老等社會事務智慧化,全面提升社區治理能力和服務水平,是推廣智慧社區的根本要義。但由于目前推廣資金缺口較大、人才技術捉襟見肘,讓推廣之路頻頻受阻。未來,如何擴大建設“資金庫”、破除人才和技術壁壘,是智慧社區推廣之路上必須掃除的障礙。
現狀
智慧社區推廣舉步維艱 少數示范點涉嫌“空轉”
2020年,我市積極推進智慧社區建設試點,推動智慧城市建設向基層延伸,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智慧社區、智慧街區建設的實施意見》《青島市智慧社區、智慧街區建設實施方案》,提升了社區治理能力和服務水平。去年,山東省發布了首批省級支持建設的301個智慧社區(村居)名單,青島市31個社區入選,入選數量居全省第一。
記者從部分區市大數據部門了解到,2021年,各區市根據自身情況建成數量不等的智慧社區示范點,其中,市南區為5個,市北區為9個,嶗山區為5個,城陽區為8個。社區通過建設或升級軟硬件,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試點社區居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與此前我市承諾的智慧社區的推廣方案相比,智慧社區的推廣建設情況并不理想。按照《關于加快推進智慧社區、智慧街區建設的實施意見》要求,到2021年,市南區、市北區、李滄區30%的社區建成智慧社區,嶗山區、青島西海岸新區、城陽區40%的社區建成智慧社區。盡管各區市在建設智慧社區過程中做了大量工作,但離圓滿完成建設目標還有一定的距離。
據了解,此前山東省公布了智慧社區建設地方標準,按照要求,智慧社區建設中須包括基礎設施建設、社區服務建設、社區安全建設和服務創新建設四大指標,此外,各主要指標下還有不同的分指標,比如基礎設施就包括寬帶網絡、無線網絡、廣播電視網、物聯網、綜合服務平臺、智能運營中心、信息終端、智能照明等多達8個小指標。只有建設指標完成達70%的社區,才可被認定為智慧社區。
采訪中,記者想從各區市大數據局了解其2021年建設目標完成情況,卻遇到了不小的阻力。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說,雖然每年市級部門都會給區市確定建設數量,但年終考核時還是會根據實際完成情況進行認定。“按照考核比例,這個數字實在太高了,要想達標確實困難不小。”他說。“城市社區基礎設施有差異,推廣建設投入的程度也不同。”市大數據局工作人員說,尤其對一些條件薄弱的社區來說,短時間內想要達標,對基礎設施的投入要求很高。
除了推廣之路舉步維艱外,已建成的個別智慧社區示范點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空轉”問題。
據悉,按照智慧社區的要求,安裝了智能消防通道監測系統的社區,如果有車輛占據消防通道,系統須馬上實時監測并電聯車主,有效保障生命通道的暢通。但記者在即墨區某智慧社區探訪時卻發現,小區多條消防通道上依然停放著大量私家車。“這種情況一直都存在,也不知道智慧社區到底怎么發揮效應的?”居民吳先生質疑道。
智慧停車只是智慧社區安防消防中的最基礎的服務功能,此外,智慧社區還將提供給居民政務服務、醫療、養老、家政、殘疾人托養、電子投票、社區網格化治理、警民聯動、特殊人群監管等多達幾十項服務。“如果連最基本的安全功能都無法保障,其他高端服務就更難實現了。”這位居民說。
探因
推廣資金缺口較大 人才技術捉襟見肘
依托新一代信息技術手段,在社區內實現政務、安防、醫療、養老等社會事務“智慧化”,全面提升社區治理能力和服務水平,是推廣智慧社區的根本要義。
根據新型智慧城市建設一級指標的考核標準,基礎設施的占比達29%,占據整個考核指標的近三分之一的權重。“基礎設施建設是智慧社區的基底,沒有基礎設施建設,社區服務和管理都是無源之水。但現在面臨的最大難點就是資金嚴重不足,按照目前標準,基礎設施中的智能燈桿、顯示大屏、網絡覆蓋、通行系統和各種服務系統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市大數據局工作人員說。
據一位業內人士介紹,目前,青島市對每個智慧社區的補貼為5萬元,但這點資金對于需要大量基礎性建設的項目來說無異于杯水車薪。“按照投入成本,僅安裝入口道閘或監控攝像頭的資金就已超過了5萬元。”他說。
據悉,按照我市目前很多社區的實際“智慧程度”,想要真正達到智慧社區的標準,絕大部分都需要新建或升級社區內的硬件。以城陽區為例,2021年,城陽區開始試點建設8個智慧社區,建設資金由區財政投入,包括建設區級管理后臺在內,智慧社區建設耗資大約為4000萬元。“除了區市智慧主平臺建設費用外,平均一個社區需要投入約350萬元,這些費用主要用于基礎硬件設施的建設。”參與我市部分智慧社區建設的一家公司負責人坦言,“智慧社區示范點的投入一般會比普通社區要高,但即使如此,按照最低標準測算,要有效推廣智慧社區,目前基礎薄弱的社區一般都要超過百萬元,設施相對完備的也至少要投入約20萬元。”
“建”時資金捉襟見肘,“用”起來更加難如人意。記者了解到,目前一些智慧社區試點在使用中存在著技術壁壘和操作惰性,無形中影響了智慧社區的有效推廣。
智慧社區目前普遍應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而傳統社區物業管理人員相對缺乏計算機和互聯網相關知識,缺少系統使用、技術維護、運營管理方面經驗。因此,部分好不容易建設起來的智慧社區,由于缺乏專業技術人才、人員結構老化等問題,讓本來應該智慧運行的系統卻難言“智慧”。
以城陽區一處智慧社區為例,該社區的物業工作人員平均年齡近50歲,對智慧化相關知識掌握有限、學習新技術的能力和愿望都不高。“比如,即使是人臉識別這么基礎的操作,物業人員只能采集信息,如果想向社區網格系統內導入數據就很困難。”一位智慧社區推廣工作人員透露,“此外,基層社區普遍缺乏獨立的專業技術人才,設備一旦出現故障,就存在宕機可能,也阻礙了智慧社區的功能發揮。”
建議
引入市場擴大“資金池” 培引并重擴容人才庫
智慧社區是“城市大腦的神經元”,既是社會管理、居民自治的基礎單元,也是“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部分。多方籌措建設資金、破除基層技術、人才壁壘,是推進智慧社區建設的必要舉措。
就目前各區市智慧社區建設中的瓶頸問題,市政協委員、青島城市大數據運營有限公司總經理韓松明建議,各區市不要“撒芝麻鹽”,要因地制宜,集中火力,分階段、分步驟、分重點逐步推進,形成可持續、可復制、可推廣的智慧社區建設模式。
鑒于目前的資金缺口比較大,可以廣泛開拓籌集資金的渠道,他建議,“通過多方資本參與,利用‘智慧社區’的統籌運營解決建設和維護的資金問題。政府可通過補貼或購買服務的方式按年支付,也可由企業負責運營,街道社區配合協調相關資源,以商業收費服務解決投入成本問題,實現資金收支平衡。”
“參與建設的企業將利用大數據整合線上線下生活服務、家庭定制服務、物業增值服務、養老托管服務和金融服務等途徑來實現增值收入。”韓松明說,根據社區需求、企業運營規模、征信情況等指標,制定智慧社區建設指導目錄和優質供應商目錄。通過項目購買、補貼、獎勵等方式,提升項目落地效率。
還有業內人士表示,可借鑒外地經驗,對社區建設進行貼息支持,以解決建設資金缺口問題。據悉,2021年上海市實施了《社區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動計劃》,鼓勵合作銀行加大對社區“新基建”優惠利率貸款力度,對符合條件的社區“新基建”項目,按有關規定進行貼息支持,極大地推進了該市智慧社區建設的進程。
針對一些智慧社區存在的使用惰性問題,山東文康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張寧建議,在軟硬件建設到位后,一方面,智慧社區的建設方須加大專業培訓力度,確保社區人員能夠熟練使用相關設備;另一方面,社區也應在平時強化信息化培訓,由所在街道辦事處牽頭,舉辦社區工作者培訓班,建立對智慧社區的基礎認識,為智慧社區建設提供可靠的人力保障。“此外,社區還須轉變傳統的工作機制和管理方式,引導社區人員更好地使用新設備、新技術。”張寧說。
智慧社區需要“智慧運維”,而提高當下物業人員的素質和能力非一日之功,對此,張寧還建議,基層社區要配置專業信息技術崗位,通過引才、兼職等方式為智慧社區配備智慧“管家”,保障新技術、新設備能夠賦能基層管理提檔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