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任,這桶酒精放哪兒?”“請大家戴好口罩,保持一米五的距離,提前出示健康碼。”4月2日一大早,在青島嶗山區東城國際社區第七輪全員核酸檢測現場,一位面容嬌美、體型偏瘦的志愿者正在忙碌著,她就是因為疫情原因未能正常返校的大學生志愿者王博文。

“社區人手告急,急需志愿者增援!” 4月1日晚上,社區微信群里,一條急需疫情防控志愿者的消息引起了王博文的注意。看到消息的她心急如焚,第一時間電話報名,主動向社區主任請纓。“這幾天其實我一直在關注如何能做志愿者,看到消息的時候,我也很激動,立馬跟社區主任說,我可以去!”王博文說,青島疫情發生后,她看到全國各地的醫務工作者和志愿者來到青島,為青島抗疫不辭辛苦、默默奉獻,深深地為他們不畏犧牲、甘于奉獻的精神所感動,也更加希望自己能為疫情防控盡一份力。

搬桌子、裝電腦、提酒精、拉警戒線……第二天一早,王博文早早起床,提前到達核酸檢測現場,投入了緊張的準備工作中。這些工作王博文雖然是第一次干,但她動作干脆利索,受到大家的一致贊揚。
然而,志愿服務過程中,王博文也遭遇了許多小波折。“我們社區里老人和孩子多,偶爾有人也會不聽招呼。比如我們要求出示健康碼時,有的老人會說出什么出,這么大年紀了,哪也沒有去過;另外,我們要求排隊時保持一米五距離,有的人也會覺得沒這個必要……”王博文告訴記者,面對個別居民的不理解,甚至是刁難,她感到難過不已,甚至打了退堂鼓,但是想到疫情防控的重要性和自己的職責,她還是強忍眼中的淚水,耐心地向大家勸解。“當我作為志愿者,參與疫情防控工作中后,才親身感受到防疫工作者不容易,不過好在只要我們耐心為居民解釋,他們最后也會理解和配合我們的工作。”

4月的青島天氣微寒,但奔走在核酸檢測現場的王博文卻忙得滿頭大汗。為了減少去廁所的麻煩,她沒喝一口水,也沒來得及坐下來歇一會,午飯僅是簡單地吃幾口盒飯。臨近結束時,王博文遇到了一位阿姨領著六七歲的女兒來做核酸,當王博文給小姑娘貼檢測標志時,小姑娘趴著她的耳邊輕輕地說:“姐姐您辛苦了,謝謝您”,隨后遞上一封自己親手寫的感謝信和一只手疊的千紙鶴。看著小姑娘那充滿感激的眼神,王博文感到一股暖流涌上心頭,頓時激動地淚流滿面。“志愿者雖然辛苦,但一切的辛苦都是值得的。”王博文堅定地說。
“如果下次有機會,我還會參加!”王博文在心中暗下決心。記者了解到,疫情期間,青島有許多像王博文這樣的大學生,以志愿者的身份投身社區疫情防控工作中,守護居民的平安和健康,為疫情防控奉獻青春力量。(青報教育在線)
責任編輯:楊海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