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年4月18日
地點:日喀則桑珠孜區(海拔3860米)
天氣:-2℃/15℃ 晴
去年3月4日,第一次到東嘎鄉下鄉,寫到雅魯藏布江河谷里的風沙,我曾經許下一個諾言,要在日喀則種下一棵樹。各種機緣巧合之下,時隔一年多之后,才達成這個愿望。因受高原自然環境的影響,日喀則要到4月中旬才能植樹。為持續推進桑珠孜區國土綠化面積穩步提升,打造生態宜居的美麗桑珠孜,今天,桑珠孜區開展義務植樹活動。巧合的是,植樹的地點,就是前段時間我寫過的東嘎鄉喀達村東山坡古寺桃花處。
桑珠孜志愿者們在東嘎鄉植樹。
今天共植樹1091株,以種植經濟林(桃樹、蘋果樹)為主,間種景觀樹(油松、樟子松)為輔,通過實施義務植樹,著重打造喀達村“桃林”鄉村旅游景點,形成以四季皆有景、賞景各不同的特色景觀帶。就是在這里,我種下了一顆樹,時隔一年達成了愿望。看著山坡上種好的樹林,展望幾年之后,每到春天,山坡上處處桃花,與古寺中的百年桃樹連接成片,桑珠孜這處新晉的網紅打卡地是“沒跑”了。
志愿者們植樹,遠處就是喀達村。
在前往東嘎鄉的國道349沿線,一到夏天,就能看到一排排郁郁蔥蔥的樹木映入眼簾,昔日沙礫遍地、寸草不生的荒灘早已成為過去。通過植樹造林,這里早已變成了一道“綠色景觀長廊”,推動了鄉村的美麗蝶變,拓寬了當地村民的經濟收入。
站在“生態立鄉、生態強鄉、生態興鄉”的高度,東嘎鄉原砂石場治理生態修復工程前些年開始實施,人工造林2452.5畝,封灘育林1237.0畝,輔助生產設施174.0畝;截至目前已完成植樹造林3689.03畝,項目栽植白榆、樟子松、藏川楊、藏垂柳、竹柳、細葉紅柳、江孜沙棘等各類苗木近152482株,存活率均達到95%。
終于如愿以償在日喀則種植了一棵樹。
如今,放眼望去,雅江北岸東嘎鄉原砂石場成片的林木已經開始呈現一片綠意盎然、生機勃勃的景象。據氣象部門統計,自雅江北岸東嘎鄉生態修復工程開展以來,東嘎鄉風沙次數減少了1/3,氧氣含量提高了5%,空氣濕度增加了10%。東嘎鄉風沙小了、山川綠了、環境美了,昔日的戈壁荒灘變成了現在的生態綠洲,進一步推動了美麗鄉村建設步伐,實現了生態良好、生活改善的可喜局面。
山坡上密密麻麻的樹苗。
同樣的景象,在桑珠孜,在日喀則,在西藏……各種各樣鮮活生動的案例不勝枚舉。黨的十八大以來,西藏自治區大力推進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開啟了“兩江四河”流域造林綠化工程。“兩江四河”指的是雅魯藏布江、怒江及拉薩河、年楚河、雅礱河、獅泉河,“兩江四河”流域覆蓋西藏七地(市)、44個縣,集中了西藏80%以上的人口。現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已經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
江當現代生態產業示范園內的生態林。
青島援藏組在桑珠孜區開展的生態援藏中,一直在推進生態林和生態合作社建設,大力開展造林綠化,著力做好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文章。在江當現代生態產業示范園投入援藏資金2650萬元實施生態林建設,發揮沙化治理作用,項目要求5年管護期,每年進行年度驗收,5年進行綜合驗收,每年3-4月份提前論證樹木補植數量、面積,提升成活率,實實在在改善江當小鎮周邊的生態環境。此外還投入500萬元用于苗圃扶持,建設生態林,目前生態林種植面積已達1.05萬畝。這一系列措施,都是青島援藏組開展植樹綠化、強化生態修復治理、立足綠色發展的生動寫照。接下來,我們將繼續為日喀則增添綠色發展動力,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切實保護好地球第三極生態,為建設團結富裕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日喀則創造良好的生態條件。(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王建亮)
責任編輯:王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