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低估的“北京汽車”?
在智能汽車時代,青島也許將因此擁有一張通往未來汽車產業賽場的入場券

■北京汽車制造廠外景。
僅僅將目光放在車型、產品數量、當前的產能和規模這些維度上,北京汽車制造廠并不出挑
智能化是百年汽車產業迄今為止經歷過的最深刻變革。從傳統的機械硬件到大型移動智能終端,行業的運行邏輯和游戲規則將完全重構
未來汽車產業真正的發展空間和競爭焦點將全部集中在上游,前端研發在整個產業鏈條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制造或將越來越被推至產業配套位置。如果沒有總部企業支撐,城市在產業版圖中或將越來越邊緣
北京汽車制造廠已有研發人員1000余人,完全掌握整車正向開發能力,依托平臺化、模塊化、共用化核心技術,能快速完成車型的研發和制造
盡管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抗疫成為整個3月萊西的關鍵詞,但位于萊西姜山鎮的北京汽車制造廠卻并沒有因此而耽誤太多的研發進度。在居家辦公模式下,計劃于今年7、8月份上市的MPV和皮卡等新車型的研發正在緊張進行中。屆時,算上目前已經投產的212及勇士系列越野車、純電新能源轎車和小卡產品,北京汽車制造廠的產品線將涵蓋7大平臺、13款車型。
從2020年落戶至今,北京汽車制造廠的速度是令人刮目相看的。作為首個落戶青島的汽車總部企業,從資質搬遷到廠房建設、研發人員招募,再到如今生產、研發、銷售網絡搭建等一切均步入常態化運轉,北京汽車制造廠只用了不到兩年時間,跑出了行業加速度。
但如果僅僅將目光放在車型、產品數量、當前的產能和規模這些維度上,無疑是低估了北京汽車制造廠作為總部基地的價值。
當前,汽車正在向智能網聯方向加速進化,軟件定義的汽車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交通工具,轉而成為一種大型消費電子產品。在一定意義上,較傳統汽車相比,前端研發在整個產業鏈條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而制造這一環節所扮演的角色將更加簡單和單一。如果沒有總部企業支撐,城市在產業版圖中或將越來越邊緣。
“另類”造車新勢力
創建于上世紀50年代的北京汽車制造廠,是我國繼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后興建的第二家大型汽車生產企業,是國內不折不扣的老牌車企。但如果從新掌舵人陸付軍的角度來看,現在的北京汽車制造廠其實也算是一家造車新勢力。它落戶青島的背后,實則是一家“初創”車企在汽車產業基礎較好的青島,謀求發展壯大的故事。
說起陸付軍,很多山東人都不陌生。生于上世紀60年代的他,早在1994年便下海創業,后創辦了山東最大的低速電動車企業之一富路集團,被人戲稱“低速電動車大王”。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造汽車才是他的“終極目標”。
雖然早在2015年前后,陸付軍就通過資本合作為富路集團旗下山東麗馳汽車拿下了新能源專用車和新能源商用車生產資質,但對每一個有造車夢的人來說,只有乘用車才是真正的“詩和遠方”。
軍人出身的陸付軍對北京汽車制造廠的經典車型BJ212越野車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因此當有機會與北京汽車制造廠合作時,雙方一拍即合。2018年8月,富路集團與北京汽車制造廠有限公司達成合作,雙方共同成立北京汽車制造廠有限公司德州分公司,聯合打造“北京牌”新能源汽車。2020年,富路集團在前期合作的基礎上再發力,一舉成為北京汽車制造廠有限公司的控股股東。
隨著北京汽車制造廠的易主,陸付軍也開始了以青島為大本營的又一次創業。2020年7月,北京汽車制造廠總部基地項目正式開工。而陸付軍之所以選擇青島,既源于青島招商人員的積極主動接洽和貼心服務,也離不開青島近年來持續發展壯大的汽車產業,能為一家“初創”車企提供足夠的養分。
2021年初,隨著“212致敬版”越野車在萊西正式發布,全新的北京汽車制造廠也由此“官宣”正式開啟新征程。
為青島贏得一張未來“入場券”
當前,汽車產業正全速由傳統汽車向智能汽車轉向。北京汽車制造廠落戶的意義不僅是填補了青島在產業鏈上一直空白的總部一環,更重要的是它有機會為青島贏得一張通往未來汽車產業賽場的入場券。
沒有人會否認,智能化是百年汽車產業迄今為止經歷過的最深刻變革。從傳統的機械硬件到大型移動智能終端,行業的運行邏輯和游戲規則將完全重構。
一個關于特斯拉的例子能極好說明問題。今年2月,國家市場監管局發布召回公告稱,特斯拉部分國產車型在車外溫度低于零下10攝氏度時,擋風玻璃除霜系統達不到法規規定的效果。大家熟悉的傳統汽車操作是,將車輛開到4S店,對相關軟件或硬件系統進行升級或更換。但特斯拉僅僅通過在線上更新控制軟件就解決了問題,就好像我們給自己的手機App更新一樣。
由軟件定義的智能汽車改變了消費者的體驗,也讓車企的角色與過去截然不同。傳統汽車時代,車企的工作簡單說就是將成千上萬個零部件按照一定的規則組裝制造為一輛合格的交通工具。而且,近幾十年來,隨著行業越來越成熟,車企創新的空間越來越小,供應鏈協作水平、工廠規模制造能力以及品牌溢價能力成為車企提升市場競爭力的關鍵。智能汽車則完全不同。車企不僅要能造出一輛車,還要給它裝上智慧的大腦,要跟數據、軟件這些東西打交道,要不斷訓練、升級和更新系統,制造環節在比拼競爭中的重要性則相對降低。
如果說傳統時代車企的重點在制造,那智能網聯時代的重點則在運營。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勛就曾預言,到 2025 年許多汽車主機廠業很有可能以接近成本價的價格銷售汽車,并主要通過軟件為用戶提供價值。而根據麥肯錫的預測,汽車軟件市場規模將從2020年的340億美元攀升至2030年的840億美元。毫不夸張地說,未來汽車產業真正的發展空間和競爭焦點將全部集中在上游,制造或將越來越被推至產業配套位置。正如當我們談論手機行業時,就很難將富士康劃入其中。
對青島而言,北京汽車制造廠的到來意味著全新的產業想象空間。
發令槍響,正式起跑
落戶青島后,意欲盡快在市場上大展拳腳的北京汽車制造廠一路狂奔。
2020年10月,北京汽車制造廠總部基地正式在萊西動工建設。在全市上下各級部門的全力支持下,一直保持著“5+2”“白加黑”的工作節奏,克服了種種意料不到的困難。為了保證工程進度,建設現場最高時有4000人和500多臺設備在同時施工。2021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廠房基建和設備安裝進入關鍵期,沒想到卻頻繁遭遇陰雨天氣,下雨天數總計有70多天,嚴重影響了工程進度。但團隊還是依靠后來晝夜奮戰一點點搶回了時間。
2021年12月29日,北京汽車制造廠獲得國家工信部生產準入公告,這意味著發令槍已響,北京汽車制造廠可以正式投入生產。從動工到獲得準入公告前后歷時僅15個月,相較行業慣例至少提前了3個月。
與時間賽跑建設產線的同時,北京汽車制造廠也在迅速搭建完善研發團隊。依托青島的區位優勢以及較為良好的產業環境,很快便招募到一批志同道合的人。
研究院新能源高級技術總監徐戰林就是其中之一。已經有17年汽車行業從業經驗的他,來北京汽車制造廠之前就職于東風汽車。 對他來說,從一個成熟的團隊到一個相對新的班子,雖然是冒險但也是新的挑戰,在汽車行業大變革的時代中,全新出發的北京汽車制造廠能為他提供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目前,北京汽車制造廠已有研發人員1000余人,核心骨干均來自上汽、長安、江淮等國內一線品牌汽車企業,完全掌握整車正向開發能力,依托平臺化、模塊化、共用化核心技術,能快速完成車型的研發和制造,將陸續推出越野車、越野皮卡、A級和A0級新能源轎車。而在新能源技術路線上,已在純電動汽車、P1+P3混動、增程式混動技術路線以及天然氣動力全系列產品上進行了布局。
此外,在智能網聯產品開發上已經與青島科技大學、清華大學、吉林大學青島研究院、北京交通大學等高等院校展開了深度合作。
在銷售上,北京汽車制造廠將以經濟型用車為突破口,嘗試打開市場。今年以來,營銷團隊已經開始在全國終端市場布局,全國已有350家一級經銷商與北京汽車制造廠簽訂了合作協議,并繳納了定金和首批貨款。(青島日報/觀海新聞首席記者 孫 欣)
責任編輯:張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