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滄區堅持結果導向求“六穩”,問題導向抓“六保”,采取超常規舉措把疫情影響降到最低,努力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宜業宜居宜身宜心的創新型花園式中心城區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提前半年完成全年就業目標任務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7月15日,在青島市“六穩”“六保”重大主題發布會李滄區專場,李滄區政府透露,該區千方百計穩住就業基本盤,1-6月份,全區新增就業29813人,提前半年完成全年目標任務,新增失業人數同比下降23.6%;發放各類創業補貼、創業擔保貸款1.7億元,扶持創業3428人,同比增長467%。
李滄區在出臺疫情常態化防控22條措施的同時,堅持頂格推進、頂格協調,第一時間組建復工復產工作專班,為299家高新技術企業撥付資金1630.9萬元,為5984戶中小企業發放援企穩崗補貼1834萬元,為584家企業發放一次性吸納就業補貼166.3萬元,解決用工難、資金難、運輸難等問題150余個。開展“我為企業找訂單”活動,通過卡奧斯等平臺為企業開拓渠道、擴大市場,累計服務企業600余家。區委副書記、區長張友玉介紹,李滄區為低保人員、特困人員、殘疾人、孤兒等5000余名困難群眾,發放各類資金1826.1萬元。針對老百姓關注的住房難題,目前,莊子、石溝等5個安置房項目正在按節點順利推進,四流中路棚戶區改造項目已完成立項初審,500套公租房正在加快建設。
堅持發展為要
做好“六穩”“六保”工作,核心靠投資、靠項目。副區長劉學輝說,李滄區堅持以大項目建設為抓手,持續穩定有效投資,今年明確了總投資1446.5億元的159個重點項目,總投資額比2019年提高了22.4%、比2018年提高了57.3%。
李滄區牢牢抓住“雙招雙引”這個經濟工作的全鏈條和主動權,2018年以來,累計引進過億元項目128個總投資額567.9億元。引進山東省首家公募基金管理法人機構——興華基金。與全球頂尖平臺——亞馬遜AWS、微軟加速器、ARM加速器開展合作,重點打造數字產業集群。
作為李滄區“1號工程”,李滄區聚力打造青島國際院士港,目前累計簽約引進21個國家的108名院士,其中外籍院士占86%,載體面積實現了由50萬平米到300萬平米的躍升。目前,青島國際院士港啟用“國際院士聯系網絡”,與33個國家和地區56個院士機構的11020名院士建立了常態化聯系機制。
副區長張在厚介紹,隨著老企業的搬遷,李滄區出現了短期產業空心化的問題,圍繞產業空心化,結合院士港科技項目的轉化,李滄區集中打造新能源產業集群、生物醫藥產業集群、智慧制造和智慧建造產業集群、大數據和信息技術產業集群這四條千億級的產業集群。其中,在交通能源方面,李滄區以四氫能源為主打造產業鏈,從治氫、運氫、儲氫、用氫四個環節,青島國際院士港6月底已經建成了青島第一座加氫站,每天加氫500公斤,建成了青島第一條氫燃料電池系統生產線,氫能發動機年產能5000臺套。目前,李滄區正在著力推進氫能源汽車與應用。
確保決策落地生根
李滄區堅持兜牢民生底線,把錢花在刀刃上,政府過“緊日子”,努力讓百姓過“好日子”,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重連續6年超過70%,2019年達到了76%。在青島市企業復工達產考核中,李滄區列10區市第1位,獲得最高獎勵1050萬元。
在要素市場化配置中,堅持管得“少而準”,專門建立企業服務專員制度,334名處級干部“一對一”服務企業;在支持企業發展中,堅持管得“多而公”,全區252項行政許可事項100%打通“零跑腿”路徑,“零跑腿”實際辦件比例達75%。
李滄區注重統籌當前和長遠,既解燃眉之急、確保當前“保”有效果,又解決后顧之憂、實現“穩”有基礎。例如,在海綿城市建設方面,李滄區承擔了第二批國家海綿城市試點工作,對李滄區西北部條件最差的25.2平方公里的老城區進行了海綿化改造。從當前來看,消除了黑臭水體、減少了雨水徑流、改善了人居環境;從長遠來看,降低了城市內澇造成的損失、改善了李滄區西北部的投資環境。“我們將像學者一樣思考、像軍人一樣行動,提高決斷力、提升執行力,努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恢復到正常軌道。”張友玉表示,下一步,李滄區全區上下將進一步加快推進“六穩”工作,努力完成“六保”任務,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