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凌晨2:30,青大附院援滬醫療隊護理帶隊人、青大附院新生兒科市南護理單元的護士長吳倩迎來了下班時間,她和隊友們要在上海市第八人民醫院“紅區”交接完40余名新冠肺炎確診患者的護理工作后,再在疲憊中完成自我消殺才能入眠。當天是護士節,屬于她的節日,而她過節的方式,就是在上海疫情防控一線貢獻自己的力量。
現代護理,本就是一門從戰爭中走出的新學科。今年獲評山東優秀護士的吳倩,曾是青大附院第三批援鄂醫療隊隊員,如今又義無反顧地加入援滬隊伍,在抗擊新冠病毒的戰場上,她始終沖在最前線,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南丁格爾的誓言,也讓人們看到了現代護理的全新一面。
援鄂老將再出發:“我有經驗,可以保護更多人”
“做好準備,明早五點半集合,你作為護理組組長援助上海?!?月2日下午5點,正在查房的吳倩接到了通知。沒有絲毫猶豫,她立刻打電話讓家里人幫她收拾行李。
一個小時集結成36人的隊伍、整理溝通抗疫物資清單、召開培訓會議……回家時已是晚上11點半。9歲的女兒一直沒有入睡,她在等待媽媽的歸來,希望能和媽媽告別,也希望能勸媽媽別去,“媽媽,你都去過武漢了,為什么還要去上海呢?”吳倩耐心地回答女兒:“因為媽媽援助過武漢,有著寶貴的經驗,能保護更多的人。”
4月9日凌晨,吳倩和青大附院援滬醫療隊隊員正式進駐上海石龍路方艙醫院,從凌晨4點到早上8點,他們在4個小時內共接收了300位輕癥患者。在駐守的30余天里,他們經常輪守晚上8點到次日8點的班次。吳倩笑著說:“我的作息和女兒完全錯開了,所以很難做到每天一次視頻。連她送我的母親節禮物,我也是第二天才在微信里看到。”

方艙很大,走完一圈需要十幾分鐘。青大附院援滬醫療隊中共有27名護理人員,每次4個小時的班干下來,隊員們的防護服都濕透了。作為組長,吳倩要兼顧多個病區,每個班次要在艙內穿梭好多次。由于活動量過多,他們的鞋套會被磨破,這種時候必須趕緊離開風險區,后來他們上崗時就多套幾層鞋套。
要把每一位隊員都平安帶回來
“我和青大附院可太有緣了,入艙接管我的是你們,耐心為我協調轉院事宜的是你們,為我辦理出院手續的還是你們。太感謝你們了,原諒我之前的焦慮狀態?!币幻?0多歲的上海市民出艙前感激地對吳倩說。剛入艙時,他非常消極和抗拒,“我們擔心他的異常情緒,安排隊員時刻關注著他,并協調心理專家為他疏解煩悶。他提出轉去定點醫院的訴求,我們也盡快為他協調,希望他可以得到更好的治療。后來他還是選擇留在方艙,他說‘經過幾天的相處,我也信任你們了’?!?/p>
“和之前援助武漢時相比,現在我們多了一份從容?!眳琴徽f,但現在奧密克戎的傳播性更強,讓他們不敢掉以輕心。每次上崗前,作為醫療隊后勤物資負責人,她都會仔細檢查防護裝備的質量,和院感專家一起“盯”緊隊員們穿脫防護服的步驟?!鞍衙恳晃魂爢T都平安帶回來是我的重要職責,容不得半點松懈。”她說。

最近,青大附院援滬醫療隊已圓滿完成石龍路方艙醫院救治任務,轉戰至定點醫院——上海市第八人民醫院,現管理40余名患者,其中大于80歲的患者14例,多合并慢性疾病、氣胸、消化道出血等疾病。
“在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52天的緊張工作中,我們共救治了97例危重患者,其中危重癥17例,年齡最大的91歲。”吳倩說,在這次的戰斗中,隊員們依然會充分發揮青大附院專業優勢,不斷積累一線經驗,以高質量的醫護救治,在新戰場上再打勝仗。

守護寶寶們生的希望
盡管身在上海,但吳倩時刻牽掛著她的寶寶們?!?床寶寶的呼吸機能撤了嗎?”“6床寶寶能全量經口喂養嗎?”……只要一有空,吳倩就會遠程詢問新生兒科的同事們。
在青大附院新生兒科工作11年來,她已經記不清給多少寶寶當過“臨時媽媽”。新生兒科收治的大多為早產兒,也有重癥新生兒,他們有的上著呼吸機,24小時輸著營養液,還有的插著管。吳倩說:“這里的寶寶沒有家人陪護,也不會說話,甚至連哭聲都沒有,所以我們要認真觀察新生兒面色、生命體征、腹部體征等細微變化,判斷他們的情況及需求,其實我們就是承擔起了媽媽的角色。每次看著自己養了幾個月的娃娃出院,既開心又不舍。”

青大附院新生兒科護士長吳倩照護新生兒。
吳倩常常害怕年輕的父母在看不到希望的時候會選擇放棄,她找來了很多相似而“成功”的病例和家長們分享。一對龍鳳胎才25周就不安分地從媽媽的肚子里“跑”了出來,兩個孩子一個500g,一個700g,差不多就是一瓶礦泉水的重量。她不斷地跟茫然的家長強調:“孩子是有希望的,這個時候需要你們的堅守?!爆F在,兩個孩子已經健康地長到了3歲。有時候,吳倩覺得自己是個推銷員,推銷的是“希望”。

時光荏苒,吳倩已在護理崗位上工作了13年。“如果讓你重新選擇,你還會不會做護士?”面對記者的提問,吳倩毫不猶疑地回答:“會,而且我相信絕大多數的醫護人員都會這樣選。大家對自己職業的熱愛平時不會表現出來,但為什么會有那么多醫護人員在疫情來臨時主動請戰?這就是所謂的使命感吧?!保ㄇ鄭u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郭菁荔)
責任編輯: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