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5月13日訊 熟練打開青島聯暢源進出口有限公司出口至肯尼亞的一票貨物外包裝,黃島海關查檢一處關員董曉剛使用執法終端對貨物商標進行圖像采樣。終端屏幕上實時反饋出貨物的知識產權狀況比對結果,排除貨物侵權嫌疑后,集裝箱很快被重新施封,運往前沿吊裝上船。

海關關員使用執法終端對貨物商標進行圖像采樣。 欒洽 攝
這是5月11日海關關員在前灣港北港查驗平臺開展查驗工作的場景。“移動查驗單兵集成知識產權商標智能識別應用”(以下簡稱“商標智能識別”)創新試點在青島自貿片區啟動實施以來,這已經成為海關查驗現場常見的一幕。
黃島口岸是山東省主要外貿進出口口岸,也是進出口貨物海關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要戰場。在貨物查驗過程中,面對純圖形商標等特殊標識,海關執法準確性與通關時效有時難以兼顧。為解決這一長期困擾外貿企業的“難題”,青島海關向海關總署提報了“商標智能識別”創新舉措試點。2022年4月,經海關總署批復,“商標智能識別”應用率先在青島海關等海關開展試點。
據悉,“商標智能識別”創新試點后,海關關員可利用移動查驗單兵執法終端上集成的智能化的查詢應用系統,依托基于海關知識庫平臺與知識產權商標智能識別模型,通過“以圖查圖”實現大數據快速研判貨物知識產權狀況。“此次創新應用的試點,有效促進了商品知識產權驗核的智能化,從現場拍照到上傳系統自動比對,只需要數秒。”董曉剛介紹,以往查發疑似侵權案例時,現場關員需依托其他互聯網App,或返回辦公場所通過登錄知識產權海關保護備案系統進行確認,無法第一時間在現場作出及時判斷,試點極大提升了查驗效率。
創新試點以來,黃島海關積極推廣“商標智能識別”在各個查檢現場的應用,提升了現場查驗環節打擊侵犯知識產權能力以及驗貨效率,同時能確保執法統一性。海關還結合自青島貿片區“進出口貨物知識產權狀況預確認”創新制度,進一步提升通關效率、優化口岸營商環境。“‘商標智能識別’應用試點解決了貨物查驗環節商標識別時間過長的痛點問題,為守法企業享受通關便利提供了條件。”青島聯暢源進出口有限公司業務經理綦達龍說。
據了解,自“商標智能識別”創新舉措試點以來,黃島海關累計開展商標驗核200余次,查獲侵權案件7起。(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凱 通訊員 鄭浩 周健)
責任編輯:程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