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人人“爭做自理小達人”、踴躍分享“自己整理房間”的“奇葩”理由和有趣歷程,一個個來自于孩子生活的主題活動提升了他們的自理能力,培養了他們的自律意識;“我和書包交朋友”主題活動中,孩子們了解書的演變、設計書包、學包書皮……每個活動目標都指向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及學習品質。在青島市李滄區永安路幼兒園(原青島市李滄區教工幼兒園),這樣的場景每天都在發生,這些生動而鮮活的課程內容來源于幼兒園自主研發的幼小銜接《“匝道”課程》。
何為《“匝道”課程》?青島市李滄區永安路幼兒園園長朱詠梅表示,如果說在幼小銜接過程中,小學是通過“引橋”著力往上拉,那幼兒園就是沿著匝道努力向上跑,幼小“雙向奔赴”相會于學習“高速路”,開啟孩子有準備、有尊嚴的學習生涯。為此,該園秉承“將教育融入幼兒生活”的辦園理念,不斷豐富生活教育內涵,對應小學“引橋”課程,經過一年的探索實踐,創建實施了立足于園本《生活教育課程》的幼小銜接《“匝道”課程》。
在變化與需求中尋找課程生長點
幼兒園升至小學是每個孩子讀書路上遇到的第一個轉折點。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錢志亮在“兒童入學成熟水平理論”提到: “入學準備是對孩子入學時身心狀態的準備,是孩子進入小學時身心發展應達到的要求,更多指向各種能力的培養與遷移。”課程是教育的載體,教育的銜接要求課程的銜接,幼小銜接教育最終需要借助于幼小銜接課程來達成。
青島市永安路幼兒園綠城園區與青島徐水路小學是一對市級幼小銜接試點組合。依托這個平臺,雙方聯合開展了“云端上的徐水路小學”、“新生入學宣講”等幼小銜接交流活動,教研梳理了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的7個變化。朱詠梅表示,這7個變化非常具體,如:學習內容由游戲為主轉換成聽說讀寫算拼等知識技能學習。
永安路幼兒園秉承辦園30余年過程中積累形成的“將教育融入幼兒生活,引導孩子在生活中習得”課程理念,傳承創新,從視、聽、運動協調、知覺轉換、數學準備、語言溝通、社會適應、學習品質等8種學習能力出發,確定了具體的幼小銜接課程目標與內容,形成了幼小銜接《“匝道”課程”》。《“匝道”課程”》旨在向上減緩銜接“坡度”,以幼兒園主題活動為基本架構,以幼兒為本,尊重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科學適宜地幫助幼兒做好升學準備。
以兒童視角、從生活入手構建實施課程
在朱詠梅看來,課程是從理念到實踐的橋梁,做好了頂層設計,還要做好課程構建,讓理念落地。她們在與小學老師、校長的交流、“碰撞”中找到了答案。
“書本、吃的、喝的、玩的塞滿一書包,很是雜亂”,“新書不‘滿月’,就卷邊、起毛”……小學老師的“抱怨”,讓幼兒教師們找到了課程的萌發點,主題活動“我和書包交朋友”應運而生。該主題活動下包含了“書包里的秘密”、“文具進行曲”、“我是小書迷”等3個次主題、近50個小活動。
2021年6月著手構建《“匝道”課程”》包括“我是勞動小能手”、“我和書包交朋友”、“小學暢想曲”、“時光紀念冊”等主題活動,這些主題活動基于兒童視角,立足幼兒生活,真正實現讓幼兒站在課程中央的理念。
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永安路幼兒園還特別注重“游戲課程化”與“課程游戲化”的無痕轉化,在幼兒園與小學間設立緩沖坡道,引領幼兒在潛移默化中實現從小朋友到小學生的角色轉換。今年暑假,幼兒園還將繼續完善修訂《“匝道”課程”》,如在“時光紀念冊”主題中,增添“系列親子節”活動。未來的《“匝道”課程”》則將逐步延伸到中班、小班,讓幼小銜接全時段、全覆蓋于學前時段,以更好減緩幼小銜接“坡度”。
家園攜手陪孩子走好關鍵一步
家園攜手才能更好助推幼小銜接。永安路幼兒園還積極引導家長擺正心態,配合幼兒園完整實施“匝道”課程;引領家長把握好銜接的關鍵點,認識到幼小真正的銜接難點是健康生活習慣的養成和良好學習品質的建立。同時,幼兒園還積極引導家長以身作則,和孩子一起做好入學的身心準備。
《“匝道”課程”》實施近一年,永安路幼兒園永安園區、綠城園區、安順園區、海岸園區4個園區的孩子們獲益匪淺,變化顯而易見。綠城園區大三班陳恒媽媽說:“在幼兒園幫助下,孩子逐漸學會了幫家長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知道要在一定時間內完成相應的事情,增強了任務意識。”感受到了孩子這些細微、積極的變化,她逐步打消了對孩子入學的焦慮。
永安路幼兒園幼小銜接的探索與實踐是李滄教育幼小銜接的典型。近年來,李滄區教體局特別注重雙向推動減緩幼小銜接坡度,研究制定了區、片、園(校)三級幼小銜接具體實施方案和推進路徑,建構了近80個幼小銜接課程,實現了全區幼小科學銜接參與率達100%。(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世鋒)
責任編輯:單蓓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