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年6月6日
地點:日喀則市桑珠孜區(海拔3860米)
天氣:8℃/26℃ 多云
昨天,我被一個人說哭了4次。他,是焦波。
最近一個月,受山東省廣電局的委托、按照山東省第九批援藏干部中心管理組的安排,攝影家、文化學者、紀錄片《俺爹俺娘》《鄉村里的中國》總導演焦波老師率攝影師覃猛、濮演一直奔波在雪域高原,拍攝紀錄片《雪域那一抹綠》,以展現山東援藏干部投身雪域、奉獻高原、建功邊疆的精神風貌和感人事跡。
焦波老師是山東最負盛名的攝影家,用時30年拍攝的《俺爹俺娘》感動了無數國人。我剛踏入新聞攝影行業之初,曾經在淄博工作過兩年,對《俺爹俺娘》的拍攝地、焦波老師的老家博山也曾經很熟悉,更是從無數人的口中了解了焦波和他的《俺爹俺娘》,但就是無緣見他一面。沒想到,時隔16年之后,能夠在雪域高原朝夕相處、日夜相守,更從焦波身上學到了攝影人的堅持。

焦波老師提著相機風塵仆仆去拍攝。
這次拍攝,焦波不顧古稀之年,不顧高原反應,往返于山東援藏對口支援的桑珠孜、白朗、昂仁、南木林、聶拉木5縣區。青島援藏在對口支援的桑珠孜區所做的學前教育三個百分百、青稞博物館、鄉村振興學院、青少年科學院等工作也讓他深受感動。早先,他聽說了我做過闌尾炎手術的事情,想深入了解一下,但是我一直覺得,本身我到西藏的工作內容之一就是新聞宣傳,我就是一個采訪者、記錄者,而不是被采訪者、被記錄者,所以一開始并不想說。
直到昨天上午,在幾位領導和同事都說起那場闌尾炎手術后,他直接敲了我的門,提著相機就進來了。沒辦法,說吧。其實當時手術并沒什么可說的,就是平鋪直述地說了說過程,但是一說到手術后住院期間援藏組同事們對我的照顧,不禁讓我想起了去年那段時間的感動,一時竟無法克制自己,眼淚不爭氣地就流了下來。這是第一次哭。

焦波團隊跟隨青島援藏“山海情·紅馬甲”醫療志愿者服務隊下鄉義診。
做了18年的記者,以前都是我采訪別人,這還是第一次被采訪。焦波老師的采訪功底讓我大開眼界。上午的采訪被一場會議打斷,會后,焦波老師追了上來說:“繼續!”那就繼續吧,然后就說起了我們這個特別能吃苦 、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的集體,說到了我們做的一個個援藏項目,說到了每位援藏干部身上發生的一些事情,說到了那些令人感動的一個個瞬間,說到了“雖然我們要回去了,但是我們要不留遺憾地離開西藏”,說到了青島援藏干部們在面對家人留下的那些遺憾,又一次沒有忍住,失聲痛哭,這是第二次哭。采訪的最后,焦波問起我自己的家人和孩子,我又第三次哭了。

焦波講述他拍攝《俺爹俺娘》的過程。
晚上,應青島援藏干部的請求,焦波給青島援藏組的援藏干部們、第八批青島援藏醫療隊的醫生們、桑珠孜區部分老師講述了他拍《俺爹俺娘》的過程,并播放了紀錄片電影《俺爹俺娘》。雖然焦波老師提前開玩笑說準備好紙巾,但是我自認為干了18年記者,什么樣的悲歡離合也都見過了,影片的前半段也都忍住了,但是當播放到91歲的老母親面對70歲的大兒子因癲癇摔倒不幸去世而不斷自責的畫面時,我淚奔了。老娘啊,不管兒子多大,在她的心里還都是個孩子。

我與焦波老師在青島援藏公寓合影。
天下的爹娘都是有共性的。焦波說:“兒子的腳印是一條河,河的源頭就在爹娘的心里。”這條河是牽掛之河,兒子走到哪里,這條河就流到哪里,一刻不曾停息。這條河是思念之河,兒子走到哪里,思念就在哪里。
如今,我這條河流到了雪域高原,但是源頭還是在4000公里外的青島,在爹娘的心里。去年我手術之后,媽媽心疼得不行,說過一些沖動的話,背地里也不知道哭過多少次。這些我嘴上不說,但是都知道。不過娘啊,兒子總是要出去奮斗的,總是不能一直待在你身邊的。往大了說,為了國家戰略、為了建設邊疆,往小了說,為了情懷、為了家庭。面對組織的召喚,援藏干部們義無反顧,舍小家為大家,但并不意味著我們就忘記了親情。
娘啊,所有的別離,都是為了以后更好的相聚,只有將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融入黨和國家的壯闊事業中,才能夠真正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才能夠為以后與你們更好的相聚注入踏實、坦然、自豪與幸福。娘啊,請你千萬不要太掛念我,我一定會保重身體的。(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王建亮)
責任編輯:管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