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智能生態種植系統培育高糖度獼猴桃。 柳棟 攝
自然智能生態種植系統培育高糖度獼猴桃。 柳棟 攝
眼下正是獼猴桃成熟季,西海岸新區寶山鎮大窩洛村的風河源有機獼猴桃莊園一派忙碌景象。油油綠葉中,一串串毛茸茸的獼猴桃探頭探腦,沉甸甸的果子彌漫著豐收的喜悅。公司打造的自然智能生態種植系統,培育出高糖度獼猴桃,通過自然智能生態獼猴桃規模種植區、抱團養老服務區和農業綜合配套設施區的建設與打造,實現由農業種植向農業服務的發展,提升從種植到銷售的全產業鏈一體化農業綜合性服務大平臺。
紅黃綠 七品種“甜蜜”一秋
“我們的獼猴桃平均甜度達17度,超過了一般西瓜的12度。” 總經理傅桂欣告訴記者,今年所有品種都晚熟了半個月,因此十一長假正巧趕上綠獼猴桃成熟季的,隨著長假結束,黃心獼猴桃也可以品嘗了。她介紹,目前莊園一共有七種獼猴桃,紅心、黃心和綠心的都有,紅心果甜度最高,但已經采摘結束了,綠肉果汁水豐盈,果味最足,黃肉果細膩軟糯,甜中帶點酸頭。
節前趕上中秋,水果禮盒需求增多,獼猴桃采購也進入高峰期,傅桂欣介紹,他們從九月中旬就忙了起來,每天平均出1000—2000單。雖然今年天氣不算有利,春季倒春寒,夏季雨水過多,但因為用菌液調節土壤,給土壤增加活性菌,促進果樹吸收,今年獼猴桃的甜度、糖酸比反而高一個度。
雞鴨魚草 全面打造生態種植
走進莊園,大片的綠色映入眼簾,2060畝幾乎都被植被覆蓋。正值收獲季節,無花果、板栗樹上結滿了圓鼓鼓的果子,香椿、蓖麻、萬壽菊、薰衣草長勢正旺,魚在水塘里翻出水花,雞在獼猴桃藤下鉆來鉆去,鵝在水面上嘎嘎叫,一派生機盎然。這樣的效果,正是公司致力打造的自然智能生態種植:全園生草,利用自然界相生相克的循環鏈維持園區動植物動態平衡。牛羊糞混合粉碎成末的園區雜草、農作物秸稈、獼猴桃冬剪枝條腐熟發酵的有機糞肥是唯一肥料。高效機械化操作與物聯網智能監測,保證獼猴桃從種植到銷售的全程質量可追溯。
拿雜草來說,雖然它會奪取一點獼猴桃的營養,但優點處處可見。草根保水保溫,留住蟲子,吸引鳥群,減少果樹的鳥害蟲害,定期除草后,高溫發酵,做成有機肥改善土壤環境。過多物種共生生態鏈的打造,獼猴桃與其他動植物共生共榮,不用膨大劑,也不早采,自然成熟。
認領采摘 創新增收有門路
除了打造高糖度獼猴桃,公司還立足種植特色,拓展了很多休閑旅游項目,開發農家樂采摘,到莊園里采摘獼猴桃和其他果蔬,一斤獼猴桃25元,每個果子都是自己精心挑選的,中午再吃一頓農家宴。看上哪棵獼猴桃,還可以“占為己有”,交上500元,起個名掛個牌,一年內結的果都是你的。豐富創新的手法,吸引了大批顧客。小長假前,陸續有新老顧客打電話咨詢采摘時間,陸續預定了500人。國慶長假期間,園區開放采摘4—7一共四天,每天接待500人左右。
除此之外,公司還通過與高端電子商務平臺合作,自建企業微店、淘寶店鋪,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德茉桃爾獼猴桃走出青島、行銷全國,目前在北京、上海、廣州、江西、大連等多個大中城市都有穩定客戶群,2019年營業收入1600萬元,產銷率達95%。風河源自然智能生態獼猴桃莊園的建設,有利于花果寶山的原生態提升,實現生產、生態、生活的“三生”農業理念,為最終實現萬畝獼猴桃小鎮的產業化發展起到示范、帶動和推廣作用。(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 記者 高靜文)
責任編輯:方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