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日報6月8日報道
6月3日,從凌晨到夜間,從區到市,青島一日內連發5條樓市新政,從調整限購區域、購房條件以及支持改善性住房需求三大方面,全面調整樓市政策,這也意味著,在完成階段性歷史使命后,執行了四年之久的青島“4.18樓市政策”正式謝幕。“6.3樓市新政”對青島房地產市場會產生怎樣的影響?業內普遍認為整體上會利好樓市,近期看,對提振市場信心、刺激樓市消費以及市民心理預期都有積極作用,長遠看,對樓市利好效果有多少,仍需時間以及市場的驗證。
樓市三方面松綁 涉主城區


樓市下行壓力較大
據記者調查了解,自去年下半年以來,樓市進入新一輪發展周期,市場整體壓力較大,房地產形勢并不樂觀,據銳理數據統計,今年1月1日-4月24日,青島新建商品住宅成交24097套,比去年同期下降36.5%,其中,新建商品住宅成交4231套,比去年同期下降56.7%。今年5月份,在公積金新政、房貸利率下調等市場一系列刺激之下,市場環比有增幅,但同比去年依然下滑,據青島網上房地產數據統計顯示,5月份青島新房住宅成交約9252套,同比去年減少21.07%;成交面積約為114.24萬㎡,同比去年減少16.05%。
本報樓市觀察員分析認為,目前樓市低迷的主要原因,第一是客戶消費意愿降低,受外部不利因素影響,部分客戶收入的不穩定性增加,對意向購房客戶的置業信心產生了較大影響。
第二是政策利好兌現存在滯后性,今年包括青島在內的多個城市,對于樓市調控政策進行了不同力度的寬松,但是力度有限,從根本上逆轉市場效果不大。
第三是客戶期待更大的優惠力度,當前市場上“特價房”“抵賬房”“團購房”等優惠政策頻出,客戶擔心自己買在高點,也就因此推遲了置業計劃。

6月3日,青島李滄區中巍融海雙子星城項目工地。
提振市場信心、刺激樓市消費及市民心理預期
本報樓市觀察員分析認為,此次青島“6.3樓市新政”會提振市場,尤其是第二條新政——“出售已有住房1套或多套后的居民家庭,可以在2年內再購買1套住房”,甚至將會帶來一定規模的改善潮。
有業內人士認為,目前青島樓市新政的力度,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從深層次上說,本次主城區并沒有完全放開,“僅僅放開一個街道遠遠不夠”。若是市北李滄等區域全面放開限購,利好影響將更有力度,甚至可以立竿見影。
本報樓市觀察員認為,此次是有針對性有考量,嚴格遵循“房住不炒”。青島主城區的樓市相對好,去化壓力也小,據不完全統計,主要流速擔當的市北和李滄區的商品住宅去化周期只有13個月。市內主城四區(市南、市北、李滄、嶗山)入手門檻高,房價高,因此,目前市內四區還是要限購,如果全面放松,可能會導致市場升溫,價格會走高,影響市場健康。而西海岸、城陽和高新區的商品住宅去化周期都20個月以上,去化壓力相對較大。

青島日報《飛閱樓市》欄目第29期
新政存在繼續加碼的可能
據不完全統計,從全國各地區商品房銷售數據來看,雖然大部分城市環比有一定回升,但同比仍有接近30%-40%的下跌,目前樓市改善程度有限。而房企目前對銷售額的期待,也均有所回縮。據統計,截至目前,僅有十余家上市房企公開披露了全年業績目標,且不同企業之間的目標設定也表現出分化,除了少數企業目標略有提升之外,大部分企業的業績目標均有不同程度的調降。據統計,青島諸多房地產企業的實際的業績完成情況,仍不及預期,年內銷售去化壓力很大,全年仍會有一定數量的房企出現業績規模負增長。

6月3日,青島李滄區某盤外景。青島日報李鵬飛 攝影
針對目前市場上“迅速回溫”的數據,本報樓市觀察員認為,政策傳導到真實的市場,至少一個月或三個月,到時再看具體的市場反饋。近期看,對提振市場信心、刺激樓市消費以及市民心理預期都有積極作用,據昨天和今天,記者從多個房地產企業營銷負責人了解的情況來看,目前新政更多的效果體現在提高下單信心,縮短意向客戶成交周期,此外,部分樓盤的到訪量也有顯著增多。
總體上看,行業內對本次“6.3樓市新政”的利好效果充滿期待,長遠看,對青島樓市影響到底幾何,仍需時間以及市場的驗證。同時也不排除政策在后期持續加碼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