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6月15日訊 經過近10個月研發制造,我國海上首個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設備近日在海洋石油工程(青島)有限公司全部建造完成。
據介紹,該海上二氧化碳封存模塊重約750噸,核心設備包括二氧化碳壓縮機橇、分子篩、冷卻器等,是恩平15-1中心平臺的重要裝置,將服役于我國南海珠江口盆地的恩平15-1油田。

據了解,該項目將海上油田伴生的二氧化碳分離和脫水后,回注至地下咸水層,永久封存于地層深處。項目采用海上平臺特有的模塊化和成橇布置方式,應用相態控制、脈沖控制、聯和振動分析等前沿技術,研制適用于海洋高濕高鹽環境的首套超臨界大分子壓縮機和首套復合材料二氧化碳分子篩脫水橇,形成了海上二氧化碳捕集、回注、封存工程技術體系、成套裝備及管理經驗。

該工程的應用在我國乃至亞洲范圍尚屬首次,預計每年可封存二氧化碳約30萬噸,累計封存二氧化碳146萬噸以上,相當于植樹近1400萬棵或停開近100萬輛轎車,推動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推動海上油氣田的綠色開發。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是國際公認的有效促進碳減排的重要措施,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技術之一。中國海油聯合國內廠家集中攻關,實現了海上二氧化碳封存關鍵設備的全面國產化。(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勛祥)
責任編輯:王逸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