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時代的沉靜孤燈——記青島手造的“守藝人”
時光如離弦之箭飛速向前,社會隨之發展,一切似乎都快起來。在這喧鬧的快節奏時代里,卻有一群人沉靜而緩慢,專心致志,一針一線一勾一劃間保持著固有的節奏,靜靜洗煉著歷史長河賦予的傳承,仿佛絲毫不被時光的巨瀾所影響。
他們習慣上被稱為“手藝人”,其實他們是“守藝人”。

篆刻匠人成洪章

九嶷古琴張林
6月9日上午,以“新動能、新手造、新創意”為主題,以打造“山東手造、青島有禮”文化品牌為標志的2022年青島市首屆手造節,在城陽區魯邦風情街正式啟動。活動現場,萊西木偶戲、上馬剪紙、城陽古琴等民俗文化一一亮相、同臺競技。這些“活”起來、“動”起來的傳統手藝,與市民游客“零距離”接觸,這種接地氣的表現方式直觀展示出傳統文化的魅力與風采。



而臺下手造飛入尋常百姓家,也向大家展示了青島深厚的文化底蘊。開幕式現場特別設置了手造藝術展區,在這條700米長的藝術長廊展區里,集聚180位手造大師和工匠藝人,他們以現場展示和制作的方式,讓現場嘉賓和觀眾近距離感受到精湛的手造技藝,剪紙、刺繡、編織、布藝、鋦藝、雕刻、陶瓷...應有盡有,這里堪稱手造愛好者的天堂。


布藝匠人鄭相君


有著漫長而燦爛手造歷史的青島,久遠時光里成就了無數精巧奇妙的手造藝術。時光流轉,它們有的歷經波折消逝于歷史長河中;有的在曲折前行中日益完善,即便在經歷了工業革命的沖擊后,仍能倔強走到今天,走到我們眼前,展現出多彩的身姿。
工業化的不斷發展,對傳統手工藝的存續造成挑戰,也形成機遇。青而島手造節給予了這樣一個機會,我們可以從手造街展示的作品里去接觸、去感受手造作品的生機與活力,而傳統的手藝人們,也由此獲得了展示自己技藝的機會。
一副副畫卷寫滿故事,或是團圓,或是期盼;一排排傳承吉祥和福祿的葫蘆,傳神寫意,神韻悠長;一張張紅席鋪滿的是過往古今,兜水不漏...人們震驚于一件件精彩閃亮的手造藝術品,發出連聲贊嘆。而這背后,大家未必深究過那些捧起它們,穿越歷史歷經波瀾,把它們帶到我們面前的那群“手藝人”。



正是這群在快節奏時代逆流而上,沉靜緩慢打造手造精品的手藝人,使我們得以在今天仍能觸手可及這些奇妙藝術品。在青島這樣一個繁華的城市背后,一個又一個最普通的手藝人,每天面臨著是否繼續堅守的選擇,他們大都籍籍無名不為人知,他們大都選擇了堅持。這是工匠們對藝術的執拗,對文化的尊重,對手藝的專注、虔誠乃至熱愛,這是對名位利祿的淡泊,是對薪火相傳的篤定。
一位編制手造工藝品的阿姨告訴我,一只手造編制葫蘆,她要費一整天時間,即便是一條小小的手編小魚,也要兩個小時才能完成;

肖氏雕刻傳人肖策雕刻核舟時要六個小時才能解開核舟鏈條的一環;

肖氏雕刻肖策
復原蛋殼陶的陶藝匠人劉錦波,在蛋殼黑陶工藝已然失傳四千年的絕望情況下,放棄一切原有黑陶業務,苦苦鉆研六年,嘗試用料達20噸,終于成功復制出蛋殼黑陶。只是在這其中付出的心血和時光,該如何計量;這其間的艱辛苦澀失敗困窘,又該如何計算。

陶藝匠人劉錦波
“擇一事、終一生”,也許正是歷代手造匠人們的傳承不息的工匠精神,為我們保留下了這一件件民族文化的瑰寶。
手造藝術,可以是一顆有溫度的石子,也可以是一頁璀璨無暇的美玉,這其中只有藝術價值,并無物料貴賤。在這里,它們都是凝聚手造工匠們技藝和汗水的作品,當你觸碰它們,仿佛能感受到背后澎湃曲折的歷史,每一件作品的背后,不知蘊涵著多少歲月磨難,浸透多少心酸與淚水。

糖人匠人周明鳴

制香傳人孫育峰
無論是高嶺土煅燒后變身精美的瓷器、巧手勾線編制間變換出的鳥獸、彩筆墨筆交繪迸發出的傳神創意...每一個手造作品都是有溫度的,這溫度是對技藝傳承的執著,是對生活的熱愛,它深藏在“守藝人”的內心,以作品的形式表現出來,感染著溫暖著世間的人心,有溫暖的文化,才有溫暖的民族,才能在存亡續絕的危機中選擇堅守,在物欲流淌的紅塵中依舊堅持,這大抵是青島手造的精神所在。
匠心并非大師的殊榮,而是每一位勤勤懇懇、普普通通的手造藝人最樸實的表彰,他們是城市繁榮的基石。歲月流轉,紅塵沸騰,獨守匠心的那盞孤燈依舊,以匠心,守初心。希望傳承下去的是技藝,留下來的是魂魄。

葫蘆烙畫路好輪

鋦藝傳人周華
慢一點,再慢一點,在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手造匠人們為浮躁的生活注入了沉靜的靈魂。無論時空如何變幻,凝聚的匠心,造物的溫度,都不會隨波逐流。在匠人們磨出繭的雙手中,在他們堅定而溫暖的目光中,緩緩誕生的是擁有靈魂的藝術傳承,這是東方的手造。(智慧青島記者 徐琳倩 趙振宇)
責任編輯:張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