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造”,字形簡單,結構平淡,初聽起來,似池水漣漪蕩開,略顯乏味,但若細想,便可知其意義無窮:它可以是人類開蒙之初,樸素實用的器皿;可以是絲綢路上,交流文化的珍奇,可以是莫高窟中,驚艷百代的壁畫,可以是慈母手中的針線,是織女織成的錦帛,是史官案上的紙筆,潑墨揮毫間,寫成整個巍峨華夏的詩篇。
6月9日,以“新動能、新手造、新創意”為主題,以打造“山東手造、青島有禮”文化品牌為標志的2022年青島市首屆手造節,在城陽區魯邦風情街正式啟動。現場特別設置了總長近700米的手造藝術展區,各式手造工藝琳瑯滿目,令人目不暇接。




走進展區,如同沿著歷史的坐標回溯,那些散落在時光里的手造作品,也許在下一刻就會映入眼簾。
“現在這東西真的不常見了啊。”泊里紅席的攤位前,一位耄耋老者駐足良久。他撫摸著一張紅席,似乎在挑選,又像是以此為錨點,懷念起了某段過往歲月。


這是手造的價值所在。一什一物,承載的不僅僅是勞作生息的煙火氣,還有延綿不絕的歷史記憶。這是祖先贈予的遺惠,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兒女,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繼往開來,方成就耀古爍今的華夏文明。


以時間為軸線,七百多面前,蘇軾在赤壁答客,借古喻今,讓赤壁的水,流入了不朽的詩章;三百多年前,名為王叔遠的匠人以核子雕舟,于毫厘間再現了蘇子泛舟的一瞬;現在,仍有手藝人在循著《核舟記》去復刻那枚連接古今的核舟,在手造藝術展區內等著人們去邂逅。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化千面于一物,凝百代為一息,這是手造中蘊含的,獨屬于中國人的浪漫。

手造匠人最懂這樣的浪漫,核雕、葫蘆雕刻、蛋殼雕、剪紙……不可盡數的手造作品都是記述古今的無聲篇章,無數的故事還在以剪紙這種古老的藝術形式上演。
“現在我們主要用塑料材質的皮影表演,傳統皮影更多的是作為裝飾和紀念用途了,”皮影師傅拿著一個屈原的皮影,向圍在攤前的人們介紹著,“我們不光用漢語表演,還有英語節目……”




《離騷》還在汨羅江畔回蕩,披發的三閭大夫在郭沫若筆下沉吟,屈原的故事仍在傳頌,成為幕布前的剪影,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東方古國傲立民族之林的底氣。

除線下手造展區外,青島正式推出線上手造產業融合平臺——“青島手造街”。8大文化產業分類,10個區市手造街區、近千件手造產品,“青島手造街”以“手造產品銷售+手造文化傳播”的服務模式,將手造真正的推向大眾,實現傳統文化的弘揚與創新。
千年手造,包羅萬象。它不似文字般生動靈活,連篇累牘,卻如立體的詩史,記錄生活,承載古今,彰顯獨屬于青島的浪漫。 (智慧青島記者 王恬恬 趙振宇)
責任編輯:張慕鑫